第二章(13)

贾谊指出,古代小皇子们一出生,则告诉天地祖庙,这也就是实行教育的开端了。我们现在很多地方的习俗,小娃娃出生三日后要把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为他举行一个仪式,事实上也是某种对他要接受的教育的宣告。看来,教育从娃娃抓起,自古而然。

接着,贾谊举了历史上的明君周成王的例子,来说明太子应该怎么培养。

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楚地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大致意思是说,成王还是个娃娃的时候,就为他聘请了六个重量级的老师——“三公三少”。即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和太子少保、太子少傅、太子少师。太保负责他身体生长发育方面的工作,太傅搞德育工作,太师则负责文化学习方面的工作。而且选老师有极其严格的要求,选人品好、学问好的天下“端士”。倾全力为太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贾谊还举了个例子,成长环境良好,他想学坏也是学不坏的,就像在一个地方长大的人,想不会那个地方的语言都是难事。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启发意义很大。我们要培养一批优秀的老师,要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

贾谊接着说——

及太子稍长,知妃色,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不逾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揖于下矣。”

太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就要送到学校去读书。到后期边读书还要边进行实践教育:

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撤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总之一句话,衣食住行等都要经过训练,有严格的行为规范。

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旨,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

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

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同样的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个肉团团,看不出什么差别。但生长在胡(北方)、粤(南方),过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他们的不一样了,语言不一样,习惯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这就是教育和环境的力量。所以,归根起来,贾谊总结太子教育的两条宝贵经验:

1. 教育要趁早,晚了就来不及了。

2. 选好老师是王道。

贾谊的这种教育观念,就是在我们今天来看,也是毫不过时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