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与艺术家(1919—1927)(5)

奥古斯特·布罗姆(图中穿白衬衫搭马甲者)在片场,摄于1912年。

公司财力渐不济,无力承担水涨船高的制作费用,演员地位一落千丈,很多人搬进贫民寓所,上工迟到的演员还会被公司扣最低2克朗的罚款。[1] 丹麦电影学校的地位最为尴尬,校方不得不号召毕业生去国外就业:“在德国你每天能赚20至30马克,在丹麦你一天只得5克朗。”[2] 丹麦的电影人才开始了一段背井离乡的“出埃及记”—影星阿斯塔·尼尔森和导演丈夫乌尔班·加德早在战前离开丹麦;1914年至1920年间,丹麦家喻户晓的明星们很多选择了他乡漂流。导演奥古斯特·布劳姆在1917年给奥尔森的信里分析了公司的衰落:公司的维系依靠稳定的作品和良性循环,然而之前我们花了太多钱在不该拍的电影上,最终,当海外的电影机器成型并批量生产电影商品时,丹麦的电影作坊就走到了末路。[3]

--------------------------------------------

[1] Norgard: Levende billeder I Danmark,第103~114页。

[2] 同上,第83页。

[3] 节选自Erich Ulrichsen: La belle epoque ,收录于50 Aar I Dansk Film 。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