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的历史周期律(1)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解决收入不公、实现公平正义的历史意义在哪里?

我是学经济的,喜欢到历史领域里面串门。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许多社会历史现象,孤立地看和放在历史大背景里面看,很多时候结论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极端的贫富悬殊是历史周期律的推手。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独特的周期律--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几千年前的一个夜晚,有一群困居大泽乡的衣衫褴褛的农民,将写有“陈胜王”三个字的布条,塞进了一条鱼的肚子里。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那几双粗粝的手,将一种独特的周期现象塞进了中国历史。中国的中下层人民启动了他们推动历史的独特方式。从那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经历了一个从相对公平,到不公平,到极端不公平,到下层人民无路可走,最后推翻重来这么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而每一个朝代在结束前夕,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财富高度集中,几乎都出现了畸形的“精英繁荣”,尤其是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现在有些人认为土地集中就是社会化,而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朝代末期,土地“社会化”的程度都非常高。我常常想,这个由不公正推动的,通过下层人民迫不得已而联合起来实现的周期律,是不是中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是不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历史传统之一?中国在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时,又是否能离得开这个国情?

那些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循环往复的周期里,几乎每一个能赢得200~300年长治久安的朝代,都是从打破原有社会结构,通过“均田”实现相对公平开始的。在农业社会里,“田”即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如同今天的资本。所谓“均田”当然是没有土地的人均豪门的田,而不是有钱的豪门均穷人的田。这似乎是每个朝代的必修课。那些没有做好这门必修课的朝代往往都成了短命的朝代。这样的例子有好几个,着名的大约有晋,离我们近的是民国。我们就看看民国吧。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是什么样子呢?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民国几乎完整地继承下来。除了清变成了民国,一切因循。当然,这也不能怪民国。正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描述的一样,辛亥革命本来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清朝末年就已出现的贫富悬殊、土地集中等社会结构问题被原样照收。所以,如果把民国放在中国历史的周期中来观察,你会发现,民国没有完成中国历史周期上每一个长寿朝代开始时的必修课,先天不足。孙中山是看到了这一点的,因此他提出了“三民主义”,要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似乎是要给民国开个补习班,补上公平这一课,为民国的延续奠定社会基石。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个过程被豪门对财富和权力的垄断打断了。先天不足的民国从而失去了可以长期延续的历史机会,民国的精英走到了中下层人民的对立面,中国进入了长期的动荡。我想,无论什么人,无论他对民国抱有什么态度,是爱还是恨,抑或是爱恨交集,只要将民国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就不得不承认民国这个致命的缺陷。

这个问题,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得到最终解决,近代中国的社会动荡才得以消除。从历史大背景看,新中国的奠基者,显然对中国历史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共和国从成立起,就开始打破不合理的社会结构,试图从体制公平这个角度为中国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让我们暂时抛开意识形态的争论,专从中国历史周期的角度来考察一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