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怎样炼成的?(2)

用货币银行学的正规术语说,这就是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的能耐。当今世界,只要还没有回到金本位和百分之百的储备制度,举世的商业银行就都有放大存贷、创造货币的功能。中国的特色之处,在于“政府主导”的投资在全部经济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权重,所以行政权力可以直接参与货币创造。如高铁案例所展示的,中国特色的货币创造还不是从一个法人机构正常的银行储蓄存款开始的。在更早的源头,一纸政府公文、甚至几个全新的概念及其论证,就可以开启源源不断的货币创造的川流。

跨越式发展的高铁不过是中国诸多产业部门中的一个。是的,“铁公基”、电力、能源、通讯等等,有哪一个部门不争跨越式发展?又有哪一个大部门不是在“政府主导”的特色覆盖下,在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中国式的货币创造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政府的层级很多。上行下效,支配着中央“条条”的机制,也一样支配着地方的“块块”。普天之下,哪里看不到“政府主导”的投资?差别不过是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和镇政府,或者是由明白人管着的政府,还是糊涂人掌控的政府而已。加总到一起--这是“宏观”的含义吧--中国特色的货币创造,动能极其强大就是了。

也举一个例,前不久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文章,说全国“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文章还引用国家审计署对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的审计结果,“截至2009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2.79万亿元”。这里的投融资机制与上述大行业的如出一辙,都是行政权力从投资的源头开始,就强有力地推动货币创造。

条条块块政府以行政权力放大银行信贷,不断创造货币,并不是单靠商业银行就可以独立完成的。讲过了,在法定不可兑现货币制度之下,流通中的每一块钱都是央行的出品。离开央行源源不断地向商业银行注入基础货币,信贷放大中的“货币创造”就是无源之水。我们的系列评论已花费不少篇幅梳理过,在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政策约束下,央行不断大手买入外汇,在积存全球第一大国家外汇储备的同时,也把等价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注入商业银行。这就是说,以基础货币干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为行政权力放大信贷、创造货币提供了条件。

中国货币运动的两个圈圈,连到一起才实现了货币供给的惊人增长。读者也许注意到,去年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72.6万亿,比2002年年末的18.3万亿增加了54.2万亿--八年之间几近翻了2翻!如此惊人庞大的货币是怎样炼出来的?本文认为,答案要到无处不在的中国经济制度的特色中去寻找。也许是转型中的过渡性现象,既为国民经济超高速增长奠定基础,也为物价总水平的累积性推高,准备了货币条件。

2011年4月9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