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会(4)

过去,拍卖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不要“试图”出售创作未满两年的作品。拍卖行不想给艺术品交易商找麻烦,因为艺术品交易商没有时间,也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把一位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炒热。而且,除了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等少数艺术家的作品之外,在世艺术家的作品都不好预测、不好操作。索斯比拍卖行的一名工作人员曾经说:“我们不跟艺术家打交道,只跟艺术品打交道。我跟艺术家共事过很长时间,我觉得他们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因此,如果一位艺术家在适当的时间去世,就是一件好事。市场上不会再有他的新作品了,而且现有的作品数量也有限,这样的话,生意就好做了。

绝大多数艺术家没去过拍卖会,也根本没有兴趣去。拍卖行将艺术家的作品像其他可交换商品一样对待,对此,艺术家感到很心痛。在拍卖行里,油画、雕塑、照片等都变成了“财产”、“资产”或者“一批货”。比如拍卖师会说,这是巴斯奇亚(Basquiat)1982年或1983年的作品,画面是红色的,有一个头、一个王冠。拍卖师不会着重指出这幅作品的寓意,而是一味地强调其卖点,比如指出画家早期创作时的一些特殊手法或签名风格。更可笑的是,拍卖行的文案人员经常使用“天才”、“杰作”等夸张的词汇,他们恐怕是艺术界里最会造势的一群人。

一级艺术品交易商代表了艺术家的部分利益,他们展出艺术家新鲜出炉的作品,并试图规划艺术家的职业生涯。一级艺术品交易商认为拍卖行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邪恶的。一位艺术品交易商说“拍卖行里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让人觉得恶心”。与一级艺术品交易商相比,二级艺术品交易商与艺术家没什么关系,他们主要跟拍卖行做生意。一级艺术品交易商一般不愿意把作品卖给那些轻易将艺术品“扔”到拍卖行的二级艺术品交易商,所以他们对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控制得很紧。如果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会上以高价成交,那么一级艺术品交易商可以提高该艺术家现有作品的价格,但这样会影响这位艺术家的职业生涯。许多人认为拍卖价格是艺术品市场的晴雨表。如果一位艺术家在一个知名的博物馆里搞一次个人作品展,那么他的作品也许能卖个好价钱,但三年后他的作品可能连底价都达不到,在拍卖会上也无人问津,这时就只好“保护性买入”了。刷新纪录的价格可以给艺术家的所有作品注入新的活力,但之后的“保护性买入”又会让它们跌入谷底。人们今年愿意花50万美元买一件艺术品,但不愿意明年再花钱买一件同一个艺术家的类似作品,连20万美元都不愿意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