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有个“农民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城乡差距较大,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是中国农民是全世界最具忍耐、最具勤劳精神的一个伟大族群,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不是农业文明又是什么呢?

然而,历朝历代我们都不缺乏尊重农民的口号,“民为贵、君为轻”挂在每一个统治者的口头上,但是尊重农民的文化传统却从来没有形成。在征徭税、拉壮丁的时候,在需要有人充当战争炮灰的时候才会想起农民兄弟。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更让我们学会了遗忘。当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时候,农业文明留给我们的印象似乎只是原始和落后。长期以来,社会舆论都看不起农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排斥农民,农民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一直得不到提高。农民自己也觉得自卑,进城务工、读书,以及留在城里工作的农民子弟也大都因为自己的农村出身而倍感无光。我们的新闻媒体动不动就说要关怀“弱势群体”,永远用一种高人一等的眼光去看待农民。殊不知“可怜”也是一种侮辱。耶稣说,我们要“爱”世人,而不是“可怜”他们。“可怜”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歧视,而“爱”是平等的,是无阶级、地位、品位差别可言的。石岩认为,对于农民我们不应该以一种“返哺”的心态去可怜他们,而应怀着“报恩”的情感去关爱他们。世界上可以没有汽车、没有水泥、没有高架桥、没有新干线,但是世界一天都不能没有粮食。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就谈不上一个国家的发展强大。

然而,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三百六十行,如今行行都有自己的节日,教师有教师节、护士有护士节、记者有记者节,工人有劳动节,连傻子都有愚人节……但是,作为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一种职业,“农民”们却没有自己的节日。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盲点,它是我们民族“集体失爱”的一种文化症状。

我们中国人传承了西方所有的节日,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母亲节、父亲节,所有西方的节日都被中国人异化了,但是我们却唯独忘记了西方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

1620年,五月花号(the Mayflower)帆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在现在的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利斯敦登陆。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寒冬让他们受尽苦难。饥寒交迫的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剩下50多人。而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农民给移民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农业技术。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到了1789年华盛顿总统就职的时候,则将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以此纪念最早来到美洲大陆开垦土地的祖先。

实际上,感恩节就是美国的“农民节”。第一批到达美洲大陆的美国人是从做农民开始的,也是当地的农民让他们看到新生活的希望。美国后来虽然发展出全世界最为先进的工业文明,但是他们对于农民却永怀感恩,并将感谢农民的日子摆在与宗教同等重要的位置之上。我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农民很多不公正的待遇,更在情感上从来没有平等地将他们看做我们的兄弟姐妹、衣食父母。以至于农民祖祖辈辈地都看不起自己,农民的儿女们即使通过读书上学走进都市生活之后也羞于谈及自己的出身。

出身农村并不可耻,而忘记自己的出身则是最可悲的。

中国应该有个“农民节”。而这个日子不在春耕,也不在秋收。石岩认为应该是在每年的3月14日。他在很多公开的演讲场合都呼吁把3月14号定为中国的“农民节”。因为2007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向全世界宣布免除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农民税,打碎了压迫中国农民几千年的沉重枷锁,这对于农民来说无异于一次人身解放。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特别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一天,最值得中国农民永远谨记的一天。

3月14日这一天应该成为真正的中国感恩节。在这个感恩节里,我们不仅要感谢生活在农村的父母、兄弟姐妹,还要祖祖辈辈感谢为农民造福的中国政府。设立中国农民节的意义不在于能否为农民减负和增收,它的意义在于向全社会呼吁一种尊重和感恩的情怀,尊重农民兄弟的人格,让他们从不公平的身份歧视中走出来,不再有自卑感,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农民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