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死亡教育(2)

有些人关注死亡教育是出于迫切的个人需要:有些人正努力应对着劫后余生,有些人正在死亡的边缘挣扎,有些人关注死亡教育是因为曾经经历过失去至爱的痛楚或者亲朋好友正在与恶疾抗争,甚至你班上的某个同学的生命正面临威胁。这些人渴望从死亡教育中获得帮助自己和他人的办法。如果你正经历着这些,那么你的感情可能非常脆弱。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格外呵护读者的情绪,格外爱护这些渴望得到帮助的人们。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教育与辅导是不同的。教育的环境本身决定了它并不适合个别治疗,也不能同时满足所有个体的个别需求。

如果你正经历着类似的境况,辅之以个人心理辅导或者治疗才是更可取的。如果你正经历着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时间,很可能根本没有心情听讲,你可以等心情平复一段时间,延迟到比较合适的时间再来上课。

也许你只是对这个领域的某个主题感到好奇。人们关注这个领域可能是因为媒体的引导,如媒体对大规模死亡、青少年谋杀、安乐死等事件的报道。这种出于兴趣的关注可能与个人经历关联不大,但也有人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人生经历做好准备。比如有些学生说:“我的生活里还没有重要的人离世。但是我的爷爷奶奶已经上了年纪了。”这些学生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他们不想等到事件发生后再去设法应对,而是提前采取主动,尽可能准备好坚强的心态去面对亲朋好友可能的离去。他们明白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

究竟什么是死亡教育?

如何进行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正式的教育方式通常是在学校、研究生院、专业讲习班以及志愿者培训课程上。这些正式的课程又分很多种。例如在小学的课堂上(或者一些成年人为帮助孩子渡过悲伤而开设的公开讨论课上)有一种非常有想象力的课程叫“狮子的经验教训”:即利用从迪士尼电影《狮子王》里截取的10张幻灯片,教孩子理解悲痛。

早期在中学里的死亡教育课程属于典型的直击重点式的讨论“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近年来,课程则侧重于如何应对哀痛的情绪、自杀和预防自杀、暴力及预防暴力,以及为学校教师和辅导员开设的危机辅导课程。

非正式的死亡教育更具有代表性,也更加普及,尽管有时我们甚至不知道那就是死亡教育。大多数人的第一堂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是在父母的怀抱里学到的。从此,人们便一生都在不断通过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旅行和身边的人或事来潜移默化地学习着生与死的意义。还有一个在现代不可忽略的媒介——互联网。举个例子来说,你在网上搜索“虚拟解剖”,你会看到两种不同类型的网站。一类网站是关于利用医学放射影像技术进行尸检的信息,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利用微创技术,在不破坏尸体的基础上,判断死亡的原因。另一类网站则是提供案例,让网友们判断死亡的原因,然后给出真正的原因。这两种网站都可以为医学院的学生和对死亡课题感兴趣的个人从医学角度答疑解惑。

有时候,我们会利用身边发生的某些事件就地取材进行教育。生命中一些意外的发生总能让人有所领悟,变得成熟。比如,在本章开始,艾伦·琼斯研究与死亡教育有关的儿童读物,她发现类似的书籍中描述了一些情景,这些场景有很多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可能遇得到的。比如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灾难,在2007年4月16号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的大屠杀;车祸,死去的宠物,亲人的葬礼等等。这些事件让人们猛然认识到了生命有其残酷的一面,对孩子和大人们都是重要的教育机会。

死亡教育的四个方面

我们认为死亡教育有四个主要的方面。这四个方面分别与人们的知识、感受、行为和价值观念有关系,分别是死亡教育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四个方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死亡教育首先是一种认知型的教育,因为它提供了与死亡经历有关的事实信息,进而帮助我们了解真相。比如说,它告诉我们美国的丧葬制度及文化差异(见第三、四章)以及自杀(第十六章)的事实。死亡教育还有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找到新的方法来组织和解释有关的数据。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医生们诊断出一种很罕见的皮肤癌,多发生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