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工蚁”一词是用来表示那些能够交配并产生受精卵的工蚁。早在20世纪20年代,威廉·莫顿·惠勒及其同事詹姆斯·查普曼(James Chapman)就率先描述了在聚纹双刺猛蚁(Diacamma rugosum)中工蚁交尾的现象。在这一属中,在那之前或之后从来没有发现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蚁后。惠勒和查普曼正确地指出,能够生殖的工蚁与非生殖工蚁在形态上是一致的,它们与拟工蚁蚁后在形态上有差异,后者是在其他蚂蚁种类中发现的一种永久性的无翅的蚁后品级。然而,正如克里斯琴·皮特斯所强调的,“使用拟工蚁一词令人迷惑,因为该词被不加区分地用来指所有的猛蚁种类中缺乏翅膀的蚁后。” 为了明确区分蚂蚁中不同的生殖模式,使用身体意义上的品级一词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在一个种类内部,当幼虫遵循特定的发育途径而产生了多种专门化的形态性状时,就出现了品级差异。皮特斯对于品级的严格定义是形态上的而非功能上的。因此,生殖性的工蚁(有性工蚁)不能被称为蚁后。
在几个猛蚁家族的多个家系中,蚁后品级的完全丧失是一个重要的进化事件。这种趋同进化(convergence)相对简单,因为许多猛蚁种类的工蚁都保留了重要的生殖遗传性状,比如功能性的卵巢和受精囊。其工蚁和蚁后品级的差异程度不像其他蚂蚁亚科那么大。换句话说,它们几乎没有越过“极限点”。对于蜜蚁亚科的澳大利亚斗牛犬蚁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尽管到目前为止,只有一篇关于蜜蚁亚科蜜蚁属中有性工蚁生殖的明确报道。在对切叶蚁亚科中两种原始的后蚁属的研究中,也有关于有性工蚁生殖情况的报道。
与属于工蚁品级的有性工蚁相比,拟工蚁蚁后表现出了蚁后品级的所有特征。在至少12个猛蚁属和其他3个粗角猛蚁属中,它们都是由有翅的蚁后进化而来。其他种类,包括公牛蚁属(蜜蚁亚科)、一些平胸切叶蚁属(切叶蚁亚科)、臭蚁属(蜜蚁亚科),以及原蚁属(蚁亚科),也存在拟工蚁蚁后。一方面,拟工蚁蚁后通常是没有翅膀的。因此,它们的胸部不需要有翼肌,在这一点上,它们在身体构造上与工蚁更为接近。另一方面,它们的胸片(thoracic sclerites)独特,柄后腹更大,内部构造通常与工蚁呈现显著的不同。
《超个体》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