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次上市:1973-1989年(3)

冯国础说:“我加入时,利丰仍然是一家十分家族化的公司,父亲、三叔及四姑姐都是公司董事,负责处理公司大小事务。大家一起上班,一起回家,在公司和家庭里都是同一班人。”那个年代,香港做生意盛行收取回佣。冯国础清楚记得,当时他经常与公司伙计去工厂验货,伙计常常抢在前面先收回佣。有一次,他走得快,同去的伙计来不及告诉厂方他的“太子爷”身份,工厂老板向他“塞钱”,令双方很尴尬。冯国础严词批评工厂老板,但那老板说:“现在做生意竞争激烈,我不给你的伙计回佣,别的厂家就会给,我就没有生意,你说我应怎么办?”那老板是做羊毛生意的,他还说,只能羊毛出在羊身上。有一次,有的伙计收回佣收得太厉害,引起厂方不满,冯国础出面整顿,结果有15个伙计以辞职抗议。当时,部门业务繁忙、缺乏人手,冯国础被迫“一脚踢”,甚至亲自打合同。冯国础认为,公司办事制度确实需要改革。

继冯国础之后,冯国纶、冯国经兄弟亦先后加入利丰。1972年6月,冯国纶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学业,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本想留在美国工作。其时,兄长冯国经已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正在美国花旗银行做事,计划于稍后时间返回哈佛大学任教。这一时期,利丰发展迅速,担任利丰董事总经理的冯汉柱年事渐高、事务繁忙,他希望儿子能够学成回来协助他发展家族生意。刚毕业的冯国纶决定放弃在美国工作的机会,返回香港加入利丰。冯国纶回忆,当时母亲亲自致电催促他回来,谓父亲独力难支。冯国纶只好先行返港。冯国纶后来讲起此事时表示:“这样做正是一个处于变迁中的家族的典型例子。”冯国纶返回香港时,他告诉父亲的第一件事就是他认为自己在家族企业里不会有好前途。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是何等的错误。

冯汉柱对学成归来的儿子相当器重。他对冯国纶说,你在美国学到那么多工商管理的先进知识,可以运用这些知识考察一下利丰,看看公司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当时,冯国纶才23岁,完全没有工作经验。每谈起这件事,他就忍不住大赞父亲眼光远大:父亲当时已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经验丰富,社会地位也很高,但却放手让一个没有实践经验的年轻人去改革公司;反观今天的自己,儿子已长大成人,仍有很多事情不放心。

冯汉柱虽然是中国的旧式商人,但极具革新求变观念。他在81岁时接受记者访问表示:“现在讲求专业化,利丰雇用协助业务的得力助手很多都是美国留学回来的。时代不同了,不能不跟时代变。”他在回顾利丰发展历史时,对“进步”、“改革”是肯定的,没有半点恋旧。他说:“记得60年代前入利丰的时候,飞机没有,什么也没有,客人每每要坐个多月火船才到。现在不同了,客人乘飞机,说不定明天就突然出现,看看你在干什么。从前顶多打电报,拥有自己的自用密码;现在连图文传真也嫌落后,要用ElectronicMail。”

1972年9月,冯国纶正式加入利丰,出任利丰纺织部门经理。1973年圣诞节,冯国经亦从美国返回香港。冯氏兄弟运用从美国高等学府学习到的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和理论,对利丰进行了一次哈佛案例式的研究。经过几个月的考察,他们发现公司存在不少弊端。当时,利丰的基本业务,即作为海外采购者与香港制造商之间的中介者的角色几乎没有变化。可以说,直到冯国经、冯国纶兄弟加入利丰之前,公司的家族管理结构和模式几乎保持原样。对此,冯汉柱回忆说:“冯国经和冯国纶开始着手检查公司的组织、架构及人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