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利丰创办:广州的岁月(5)

冯柏燎的父亲送儿子进皇仁书院,很可能也是出于这一目的。我们无从考究冯柏燎入读皇仁书院的具体时间,不过,根据皇仁书院的学制,估计冯柏燎是在1895年入读皇仁书院的,当时他大约1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这一时期,皇仁书院已迁入面积更大的鸭巴甸街的新址,注册学生人数亦从早期的200人增加到超过1000人,而且十分强调英语教育。当时,香港政府已逐渐把英语教育与商业、功利及英帝国利益联系起来。香港总督轩尼诗(J.P.Hennessy)正式将重视英语教育确定为政府的基本政策。1878年,皇仁书院将英语授课时间增加到每天5小时,中文课程则压缩到两个半小时,1881年进一步压缩至每天一个半小时,到1896年全部取消中文课程,只剩下翻译一科。1903年,皇仁书院虽然恢复了中文科,但只是众多科目中的一科,每星期只授三四节课。

1902年,冯柏燎在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在香港学习期间,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37年出版的《香港华人名人史略》对他在皇仁书院的学习有这样的评述:冯柏燎“性聪颖,勤读书,试辄前列,曾考获该院免费生摩利臣学额”。六七年的学习,使冯柏燎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当然,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母语,父母亲要求他首先必须精通中文。作为炎黄子孙,冯柏燎自然理解父母亲的心意。在皇仁书院就读期间,冯柏燎还了解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商业运作模式,这为他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冯柏燎在香港读书期间,正值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一股划分势力范围的热潮。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做法,对年轻的冯柏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毕业后,冯柏燎曾留在皇仁书院当教师,时间大约在1903-1904年。不过,冯柏燎对教师这份职业缺乏兴趣,他希望从商,走商业救国的道路。一年后,冯柏燎辞退皇仁书院的工作,离开香港返回广州。当时,中国正处于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的前夕,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正致力于推翻摇摇欲坠的清政府。

利丰创办:早期在广州的发展

踏入20世纪,清朝在其统治的最后10年,进行了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变革,史称清末新政。这次变革的背景颇为复杂。19世纪下半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城乡之间、沿海地区与广大内陆腹地之间,发生了越来越严重的断裂,形成所谓的“二元结构”。沿海口岸城市,特别是广州、上海等城市,在物质和文化上直接受到西方文明示范效应的影响,在经济方面以现代商业和现代工业为主,在文化方面向工商社会的价值观转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