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封信 关于理解的问答(1)

家长:为孩子创造了最好的教育条件,可孩子不快乐怎么办?

尊敬的张园长:

您好!在孩子出生前,我就非常有信心,认为自己能成为一个好妈妈,能成为胜任的家庭教育专家,能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可事实上,即使我从怀孕起就对孩子进行各种胎教,出生后力争为孩子创设最好的教育条件,购买最先进的教育材料,可我发现小畅畅似乎并不快乐,也没有感受到我对他的付出。

畅畅今年5岁了,他总用羡慕和商量的口吻对我说:“妈妈,楠楠的妈妈特别爱她,每个周末都带她去公园,你能带我去吗?”或者用质疑的口吻问我:“妈妈,你爱我吗?”我惊讶地说:“当然爱你了!”“可是,我大了以后你怎么都不亲我、抱我和夸我了呢?”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很难过。我费劲周折为他找到这座城市里最好的钢琴、绘画和英语老师,经过百般恳求,他们才同意在每个周末为他安排一个小时的课程,我放弃单位进修机会,每周陪他上课,可他却觉得我没有带他去公园,所以不爱他;我觉得男孩子要坚强,要勇敢,要独立,所以很少亲他、抱他,可他却感到我不爱他;我觉得“良药苦口”,经常夸他可能让他变得骄傲,经常提醒他身上有各种缺点和不足才能使他更优秀,可他却感到我不爱他……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哪有妈妈不爱自己孩子的呢?我付出了这么多,可小畅畅为什么不快乐呢?请张园长给我点拨一下,让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畅畅妈妈

2008年4月21日

向葵园长:爱孩子,先要理解孩子。

畅畅妈妈:

我非常欣慰,我们能以这样的方式交流培养孩子的心得体会。一封信,作为沟通的小小桥梁,让我们增进了对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有了对彼此的理解,才有了动力,有了责任,有了“以心贴心”的信任与托付。

“我非常爱我的孩子。”我听见每位初为人父母的人,都这样说过。可是,就有那样一个群体,他们一面被万千的宠爱包围着,一面却闷闷不乐,他们一面被称为祖国的花朵、初升的太阳,一面却生活在压抑天性的世界中。他们,就是孩子。

正如您所说:哪有妈妈不爱自己孩子的?可是您是否明白,应该怎样来爱我们的孩子?有时,爱不是简简单单的满足与呵护,也不是单纯的宠溺或严厉。有人说,对孩子应该“爱之深,责之切”;也有人说,对孩子只要尽其所能地去投入,总会有成效。虽然如此,但这样的话语还是不绝于耳:

“我不想学美术,不愿练钢琴……”

“妈妈,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鸟儿会飞翔?”

“妈妈,我可不可以不去上英语课?我想去公园采落叶……”

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么?斯托夫人说:“母亲是天生的哲学家”,当哲学家遇到解释不清的事情,就会自觉地寻找根源。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不是不爱,而是不曾领悟。爱是包容,是引导,更是对孩子心灵的探寻与理解。英国诗人乔治·艾略特曾说过:“孩子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爱上母亲的面孔开始的。”母亲的面孔,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时,孩子所希望看到的,是被爱、被理解、被认同。的确,所有父母都用心地、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孩子,但是有多少父母懂得,怎样才是理解孩子?我们只顾急匆匆地催促孩子向前走,却从不曾停下脚步问问孩子“宝贝,你累不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