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既是刘伯承的心愿,也是中共中央、毛泽东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的重要决定。同时,也是历史的抉择,是历史把创建正规化现代化高级指挥学府的使命,放在了刘伯承的肩上。
11月30日,毛泽东签署命令,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伯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毛泽东对刘伯承的工作十分支持。当刘伯承提出,为适应国防工作最低的要求,至少应有30至40名兵团及以上高级将领入校学习时,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很快批准了他们的报告,在抗美援朝的紧要关头,调杨得志、韩先楚、陈锡联、廖汉生、张震等52名高级干部入战役系学习。
见到杨得志等人来军事学院学习,刘伯承打心眼里高兴。他对学院训练部的负责人说:“我年纪大了,要培养年轻将领。杨得志同志是志愿军副司令员,他来学习,和我们一起研究学术,这很好。他们都是中国革命几十年斗争保存下来的党的宝贵财产。将来,在我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要靠他们来掌握局面、指挥作战。”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想不到多少年以后杨得志也担起了总参谋长的重任。军事学院初见眉目,刘伯承又在考虑分建学院的问题了。军事学院成立之初,他积极创办了各军兵种学员系,主动承担了为各军兵种培养训练干部的任务。现在,各军兵种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了。为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门人才,为了更集中地培养高级将领以适应各军兵种飞速发展的需要,他向中共中央军委提出了分建6个学院的建议:以战役系、高级速成系为基础,建立高等军事学院;以海军系、空军系、炮兵系和装甲兵系为基础,分别建立海军学院、空军学院、炮兵学院和装甲兵学院;以基本系、情报系为基础,继续开办南京军事学院。
刘伯承和陈伯钧、钟期光等反复研究了在北京建立高等军事学院的方案。其中包括招生定额、组织编制、教员和干部调配、建校地点和校舍建筑计划等一系列问题。
经过多次研究,刘伯承领导起草了“高等军事学院编制表”和“高等军事学院房舍筹建计划”两个报告,派教育长唐延杰和院务部长刘忠两人携带这两个报告到北京,向中共中央军委作详细汇报,并了解各军兵种领导机关筹建各军兵种学院的情况。
唐延杰、刘忠两人走后,刘伯承想到还有一些问题没有交代清楚。于是,他又给中共中央军委、国防部和总参各写了一个报告,对高等军事学院的校址、组织机构以及建立各军兵种学院提出了建议。
不久,唐延杰、刘忠两人返回南京,向刘伯承报告说,所有问题均获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批准,高等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空军学院、炮兵学院、装甲兵学院的筹建工作,在中共中央军委统一领导下,即将全面展开。刘伯承听后,为能给毛泽东、中共中央军委当了一次好参谋而感到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