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附给女儿的信中这样写道:“第一幅画是爸爸在长征时的大致景象,千万不要忘记革命是千辛万苦、无数牺牲才得到的胜利。你爸爸要说诉苦忆甜,自问五谷不分,惭汗无地。但吃苦也在长征时尝过。你们是在一帆风顺,温暖暖、软绵绵的温室里长大的,千万要警惕,不要忘了本了!”
长征途中,廖承志因不同意张国焘“左”倾错误,被张国焘当做反革命,开除了党籍,戴着手铐随队伍行军
廖承志祖籍广东省惠阳县,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
由于自幼受益于孙中山先生、宋庆龄女士和他的父母廖仲恺先生、何香凝女士的教育熏陶,廖承志在岭南大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并在革命实践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5年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同年8月20日,其父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暗杀。不久,他东渡日本,到东京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留学。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廖承志脱离了国民党。这不但丝毫没有动摇他的革命信念,没有使他停止斗争,相反,他于1928年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尔后,党派他到德国汉堡中国海员工会工作,并转入德国共产党,他领导中国海员罢工并取得胜利。他到过荷兰、比利时等地考察国际革命运动,领导中国海员运动。
在德国、荷兰均曾被捕,并遭“驱逐出境”,其中在汉堡入狱半年。
1930年他被国际海员工会派往莫斯科,参加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并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蒋经国、陈复(陈树人之子)并称为中山大学的三公子。
1932年回国后,廖承志加入了红军,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他因不同意张国焘“左”倾错误,被张国焘当做反革命,开除了党籍。他被第四方面军的保卫部门押着,戴着手铐随队伍行军。
在这样的待遇下,他过了三次雪山、草地,直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经周恩来营救方才获释。
1937年冬,党中央派他去香港主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组织侨胞和港澳同胞支援祖国抗战。1942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46年经中共营救出狱。
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团中央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外交部顾问、党组第二副书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华侨大学校长,北京外语学院院长,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主席,纪念宋庆龄名誉主席基金会顾问等职。
他一生的革命征途是十分艰险的。他曾对夏衍说:“我没有算过命,但命中注定要遭牢狱之灾。”这是事实,他一生共坐过“七次半”监牢。
他用讲故事那样轻松的口气说:“我坐过‘七次半’监牢,解放前七次,‘文化大革命’中与世隔绝的五年,这算是半次。”
作为一位有着坚强的党性和高尚的品德,胸襟坦荡,刚直不阿,而又豪放乐观的老共产党员,他有着很强的政治水平和很高的政治洞察力。在严酷的风浪中,他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廖承志是个乐天派,总是“天气晴朗”,有一次因为赶走记者,得罪江青
1966年,在那一场使人惊愕的内乱刚刚拔地掀天而起的时候,他就敏锐地察觉到了江青一伙的阴谋,同夫人经普椿多次用暗语说:“那个戴眼镜的(指江青)在捣鬼。”并且怒火满腔地表示:“好人死了,我们都戴孝;那个戴眼镜的死了,我们戴红花。”
他对贺龙的冤案,也早有自己的看法。1974年,党中央为贺龙平反以前,他和谭震林等曾经在人民大会堂看电影《洪湖赤卫队》,结束时带头起立高呼:“是个好戏!”引起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1966年,贺龙与夫人薛明已经与世隔绝,失去了自由。他的孩子们为了躲避“四人帮”爪牙的抄抓,隐姓埋名,东藏西躲,漂流在社会上,无依无靠。
贺龙日夜思念孩子,时常拖着病弱的躯体,扶着窗子,轻声呼唤孩子们的名字。使他尤其放心不下的,是当时只有16岁的小女儿黎明。
当时,廖承志家里也很困难,门口被贴上了大标语“火烧廖承志”。而且,贺、廖两家虽然互相尊敬,和睦相处,但平时交往并不多。
有一天晚上,贺龙的孩子鹏飞、晓明和黎明兄妹三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借用一家门房的电话,试探着给廖家的孩子打一个电话,想知道他家的情况,如果对方很困难,就不准备登门打搅了。
电话要过后,话筒里传来阿普(对经普椿的习惯称呼)和廖家孩子热情的声音:“你们在哪里?到我们家来,现在就来,我们惦念着你们哪!”
而后,阿普给廖承志打了电话,他又惊又喜,说:“收下他们,全部收留!再难也要收留!”
贺鹏飞带着晓明、黎明进了廖家,一家人问寒问暖地把他们兄妹安置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