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闹剧”连台(8)

10月1日上午,他早早来到天安门城楼,和其他中央部门领导一起站在后面的台阶上,正好面对着周恩来的背影。毛泽东站在城楼最前面的中央位置上,他和美国的老朋友斯诺并肩站在一起。看到眼前这亲切的情景,狄福才不知怎地心里怦然一动,回忆又把他扯到很久以前的岁月里。那时他还是八路军的小警卫战士,在延安为毛泽东站岗,曾经见过年轻的高鼻子斯诺。斯诺和毛泽东常常坐在黄土坡的土坎上谈话,有时也踏着腾腾的黄土悠闲散步。他和其他警卫悄悄跟在身后,也跟着享受一下这种短暂的悠闲……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斯诺又一次来到新中国,而且是“文革”期间。他们都已经不年轻了,满头白发。他们脚下也不再是黄土,面对的也不再是小米加步枪的工农武装,而是踩在象征中国政权和威望的高大城楼上,面对洋溢着幸福欢笑的人民。

林彪站在他们的身边,中间拉开了一段距离,让人感到不自在。林彪好像有些不对头,手里也不像以前那样殷勤地摇动语录本,脸上没有表情,两眼木木地望着广场的某一处。庐山会议后毛泽东和林彪为了设不设国家主席的问题搞得不太愉快。特别是陈伯达的下台,叫许多不明事情真相的人大吃一惊。陈伯达不是“文革小组”的头面人物么?不是公认的理论家吗?怎么充当反党的角色了?难以想象,不可思议!

在警卫处团干部大会上,汪东兴做了自我批评。大家才知道他也被牵连进去了。汪东兴和其他中央委员一样,被陈伯达突如其来的吹捧调子吹昏头,也跟着唱毛泽东是天才,唱设国家主席的赞歌。主席生气也就生在这个地方,你汪东兴是办公厅主任,整天不离我身边左右,我不当国家主席的意向你是知道的。而其他委员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受了蒙蔽,他们可以原谅,你就不行!不听我的话,跟着陈伯达后面跑。回北京后,毛主席就责令他写检查。汪东兴毕竟是在政治场上磨打了几十年,他知道他错在哪,知道应该怎样检讨。所以大家听了他的一番检查,觉得还是襟怀坦白的,也是比较诚恳的。

庐山会议和以往中央会议不同,小道消息特别多,搞得人心惶惶的,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许多传闻和林彪有关,大家觉得不怎么对劲,可大家也只敢想想而已,不敢刨根问底。城楼上的气氛证实了风言风语不是假的。如果故意说成笑话,那么也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笑话。林彪始终没有摇语录本,毛泽东也始终没有和林彪站在一起。几位记者老是跑来跑去想抢拍他们站在一起的镜头,可老是装不进一个摄影镜头里。城楼的前面又没有空地容记者站脚,即使摄影记者恨不得把身子挂到城楼外面去,也难把他们分开的身影捏到一个镜头里。

拍电影的人最伤脑筋,电影机子大,架在那就不能随便移动,主席和林彪离得老远,只能摇一个全景式的,无法拍两人的特写。扛机器的人好几次悄悄对狄福才诉苦,狄福才有什么办法?只好叫摄像的人尽力去拍,回去剪辑时再想法弥补。

狄福才听见有人轻轻唤他,他抬头一看,是总理在叫他。

他正想走到前边,周恩来却退了几步到他的身边问:“狄福才,新影厂的舒世俊怎么没来?”狄福才心里咯噔一声,怎么总理也提起舒世俊,难道他知道了江青要整她的情况了?是谁告诉总理的,莫不是汪东兴?他说过他要想办法。

“主要活动不敢叫她参加,为了躲避江青。”狄福才对总理实话实说。

“她有什么问题呀,有问题也是受蒙蔽嘛。群众是可以谅解的,应该让她出来工作,就说是我说的。”

有总理这句话,狄福才心里踏实多了。

晚上9点钟,狄福才突然接到江青一个电话,要他立即到17号楼。这是怎么回事?狄福才心里嘀咕开了,是不是他在城楼上和总理说话,被江青看见了?可能想打听总理说了什么。等他到了江青的会议室,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

江青挺和气的,招呼狄福才坐,叫秘书捧出一叠材料,要狄福才好好看看。

狄福才接过材料一看,怎么是舒世俊父亲的材料?他莫名其妙地想,要我看这个干什么?材料上说舒世俊的父亲是北京铁路局的工程师,这次被群众发现是国民党特务,正在揪斗,进一步交代问题。

狄福才猛然明白了,江青见直接把舒世俊关起来没有理由,加之总理在城楼上和他的一席话,江青的耳目不会不告诉她的。现在要抓舒世俊,显然比以前难度要大得多。江青在这关键时刻甩出了这个“撒手锏”:父亲是国民党特务,女儿还能拍摄新闻?那时正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年代。意思不是很清楚了吗?不抓起来,也不能解放出来。让她在无声无息的冷宫中度日,至少没有机会和别人多接触,用不着再担心她会向外人透露什么了。

临了,江青没有再提抓舒世俊的事情,还对狄福才表示出不同寻常的信任,说:“我只是叫你看看,知道她父亲是特务就行了,不要再对别人说了,要特别注意舒世俊。”

在江青的“抓人”和周恩来的“用人”中,狄福才选择了总理。

过了几天,有一个接待外宾的外事活动,总理向狄福才发了一个信号:这次活动江青不参加。其实这是叫他大胆起用人,他就将舒世俊派去作为随团记者。大家见江青没有参加,不由地松了口气。等接待完,片子搞出来时,等着他们的是一场劈头盖脸的谴责。对于江青的耳目,真是防不胜防。什么事情不出三天,江青知道得比目击者都清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