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的热潮还影响到在家中受业的小孩子,郭沫若虽然在家塾中读书,但那时乡中也有由新式人物办的学堂,请的先生是成都新开办的师范养成所的第一批学生,由这位新先生开始,郭沫若家里人才知道有体操。当时郭沫若家塾中原来的教师沈先生,已经吸收了不少新学的手段,在壁上挂了彩色的东亚地图,也自修了数学去教学生,但可能因为未学过体操,所以自己不教,要学生到新学堂去学。郭沫若说:“那时候的体操真是有趣,在操体操的时候差不多一街的人都要围集拢来参观。那时候立正不叫立正,叫奇奥次克,向右转是米拟母克米拟,向左转是西他里母克他里,走起脚步来的时候便‘西、呼、米、西、呼、米’的叫着。大家都莫名其妙,只觉有趣,又觉得好笑。这些奇怪的口令在当时的人自然觉得是真正的外国货了。……但我们是感觉着很浓厚的趣味的。”郭沫若《我的童年》页46。这些奇怪口号后来才知道是日文,因为高薪聘来的教师有不少日本人,尤其是体育及兵操教练,这些日本教习就连口号也搬用日本的,不加翻译。
当时体育课的内容,有相当的军操成分,影响到在学校中学了体育的吴宓,玩耍时也搬出了这些新花样,要表妹在院中排队,学习兵操,又在厅堂中堆架起许多桌、椅、几、凳,作为城廓与山岭,驱使诸妹从其上快速走过,学习行军时陡降及跳越的技术。吴宓《吴宓自编年谱》页92,时为1910年。
在辛亥革命前,军训式的体操带有人为倡导的因素。由于中国积弱,被嘲为东亚病夫,提倡的体育,有军国民教育的目的。雷啸岑所读的学校,在宣统三年(1911)三月间,新聘了一个体操教员。借来廿枝步枪,教小学生习军事操,等于训练新兵。隔一天教一次,各班学生轮流以廿人受训一小时,训练两个多月后,大家对于基本动作如托枪、枪放下,以及变换队形等,都已娴熟。辛亥革命一来,那位教师即号召学生前去帮助革命。雷啸岑《忧患余生之自述》页9。雷啸岑是报人,曾任《中央日报》、《香港时报》主笔。
当时所唱的学堂乐歌也反映了这种军国民教育的面目,有人在自传中提及一首唱男儿第一志气高的歌,未录全文。恰巧在他书见到,录在下面,原名叫《兵操》,从歌词可见当时兵操的作用:
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冬冬冬冬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得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钩沉》页25,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原载沈心工编《学校唱歌集》,190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