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当个工作干是远远不够的

几个月前的一个周末,小区里来了个磨菜刀的老头。家里的菜刀刚好钝了,我就拿给老头去磨。老头边摆弄着菜刀边唠叨:你这把刀有好几处磕卷刃了,要找平不好磨啊。我说:反正也不是什么好刀,您就随便磨磨吧。老头很正色地说:怎么能随便呢?要磨就得磨好。说完不再理我,埋头开始干起活儿来。

我一下子有些语塞。我本来觉得一把普通的菜刀,磨得差不多能用就可以了,没想到老头如此在意“随便”二字。终于,老头把磨好的菜刀交给了我。原来卷刃的地方都被磨好了,刀刃无比锋利。

前段时间要打车找朋友办事,我站在路边,正在判断远处开过来的出租车是否是空车,一辆出租车从辅路直接开到我面前停了下来。

上了车,我很好奇地问的哥:我还没招手,你怎么知道我要打车?的哥笑了笑说:其实干久了,打眼一看就能感觉出来路边的人是不是要打车。的哥接着说:我放空车的时候,喜欢在一些立交桥附近转悠,因为这个地方容易拉到活儿,掉头也方便,所以我很少在路上空跑。

还有一次去珠江绿洲广院公寓的超市购物,出来时媳妇忽然想吃门口煎饼摊儿的煎饼。卖煎饼的见她是头一回来吃,就边摊煎饼边介绍说,他做煎饼的面和酱都是自己选料、调制,所以他摊的煎饼口感、味道都比别家好,如果觉得不错就帮他多向朋友推荐推荐……说话工夫又来了俩买煎饼的女孩,一听她们对配料和口味的要求就知道是熟客。煎饼做好了,我尝了一口,味道非常不错。

其实这种煎饼摊儿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特别多,做的煎饼都差不多,但如此用心去做一张小小煎饼的摊主,我还是头一次遇到。

以前在建外SOHO上班时,我午饭和晚饭经常去香品苑解决。也许是因为建外SOHO吃饭的地儿几乎都是快餐,所以去以家常菜为主的香品苑吃饭的人特别多,经常要排队等位。人一多服务员明显忙不过来,服务态度和质量就可想而知。但我发现有个男服务员非常热情,脸上一直带着笑容,即使他无暇顾及别的顾客,也会抽空给个应答。有时面对顾客的不满或者抱怨,即使不是他的原因,不是他负责的桌号,他也不会去争辩或推脱。

慢慢地,公司的同事都注意到了这个服务员,有人甚至想把他介绍到公关部门做活动执行。可惜他的电脑水平仅限于QQ聊天,只好作罢。后来这个服务员离开饭店,跟他的父亲去外地做生意了。这么久了一直没有什么联系,不过相信他做得应该不错。

学生非凡刚进帕格是文案实习生,虽然此前已经开始接触广告,但一直没有在广告公司任职的经历。起初每单活儿的文案,我虽然让她写,但我自己也同时写一份,因为我知道她是新手,写的东西肯定没法用。每次写完后,我会指出她写的文案问题在哪里,然后再给她看我写好的内容。

开始的几次文案,虽说有经验的原因,但也明显看出非凡没有用心。我对她说:你是我介绍来的,即使以后去别家公司,人家也会知道你是我的徒弟。因此,你文案写得好与坏,不仅关系到你一个人,更会让人家说是我没教好。后来她再给我看她写的文案,虽然还不够熟练,但是可以感觉出她花了很多心思。于是我跟AE说:以后这个客户的文案就给非凡下单写,然后直接给客户提案,不用通过我了。

非凡一直说我这种方式是“挫折教育”。其实她对广告非常热爱,也非常用功,我只是希望她更快些成长。从2005年至今,除了非凡,我还陆续教了好几个学生,他们都是清一色的80后。他们虽然是同龄,入行的时间也差不多,但能力却慢慢地显出了差距。与非凡比起来,少了一种全情投入,他们只是把想创意、写文案,被动地当做一种任务来完成。

我曾经介绍一个学生到DJ做文案,原以为让她跟着晃晃悠悠会进步很快。后来我到了DJ才发现,她去了一年,连个皮毛都没学到。她每天也没有危机感,过得很安逸。原来晃晃悠悠是那种对部下很有宽容度的总监,他对此的态度是:学习总要有个过程,要给年轻人成长的时间。但是我有些看不下去了,有一次很严厉地训了她一顿。第二天,学生来上班,说话时嗓子有些沙哑。后来才知道她晚上回家大哭了一通。不过她只是用功了一阵儿,不久就恢复了原来的工作状态。

记得十多年前我萌生做广告的想法时,听说想入行必须得懂电脑、会Photoshop等软件,于是我不得不想办法去学习。那时的电脑远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会软件的人更少。没人教又买不起教材,我只好跑到书店去背书,然后回来在电脑上尝试操作,不会的地方记笔记,然后再去翻书,就这样硬是把PS给啃了下来。学会PS后就触类旁通了。刚入行的那阵,我特喜欢在苹果电脑上做自己想出来的创意,美术忙不过来就帮他们弄一些简单的东西。不过这些年不怎么用了,加上版本的不断升级,忘得也差不多了。

其实我知道自己并不是那种很聪明很有天赋的人,很多文案同行比我对文字更有感觉,更有驾驭能力,这方面一看文字就能感觉出来,广告行业里,文笔好的人太多了。据说北京有近万家广告公司,如果保守估算,平均五家有一个文案,整个行业至少有两千多个文案。我既没有文笔上的优势,入行又如此之晚,在这么多的同行里想要出类拔萃,只能比别人更用功。

记得有一次帮朋友做一个地产项目,第一回见开发商一起吃饭时,他的一个朋友——某大酒店的老板也在座,席间他无意间讲起了他过去的一段经历。他说他以前是做门童的,第一次做门童时,看到那金碧辉煌的大厦和一尘不染的酒店大门,他就暗下决心,将来他也要有一座这样的大酒店。

后来,他成功了。

2009年10月29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