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9)

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就是,费正清意识到活跃于美国学术界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中国人相对较少。因此,他邀请了一批活跃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中国人来哈佛,或者向他们寄语鼓励。其中有周策纵(Chou Tse-tsung),他的著作《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60)一直被奉为英语世界中研究五四运动的奠基之作。费正清还与在台湾工作的华人学者郭廷以(Kuo Ting-I)有密切的联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图书馆便以他的名字命名。①

①1955年至1960年,同时任职于东亚中心执委会的还有:赖世和(193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下文对他还有论述;海陶玮(1946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是一位古代中国诗歌和文学专家;裴泽(John Pelzel,195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0年加入中心执委会,是一位人类学教授,也是日本社会结构研究专家。裴泽在讲课时会运用很多精心准备的生动事例。关于他的学术生涯,见我撰写的未刊稿《哈佛燕京学社简史:第一个七十五年(1928~2003)》〔(A Brief History of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The First Seventy-Five Years (1928~2003)〕。关于杨联陞,参见《美国中国学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492~493页。他的一些作品收录在《杨联陞论文集》(Collected Articles of Yang Lien-shen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中。他被任命为哈佛燕京学社远东研究教授的经历在1965年4月27日信托人会议记录第918页有记载,参见哈佛燕京学社档案。费正清在自传第356页等处提到了艾克斯坦。有关艾克斯坦的生平,见1976年12月6日《纽约时报》上《中国经济专家艾克斯坦逝世,享年六十一岁》(Dr. Alexander Eckstein Dead at 61; An Expert on Economics of China)。2004年11月,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举办了一个会议,纪念现已从该校退休的费维恺和杨格(Ernest Young,下文提及)。这个会议由他们两人以前的学生(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组织。

??费正清和郭廷以之间的友谊在郭廷以所著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之过去与前瞻》(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t the Academia Sinica: Its Past and Its Future,《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2003年12月第36期)一文中有记述,请特别留意第83页的评论。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史系列》第15期《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1987),有一张费正清和郭廷以一起访问的照片,很可能拍摄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当费正清被台湾批评为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候,郭廷以因为与费正清之间的友谊也承受了一些压力。

东亚研究中心(1961-1977)

当东亚中心1957年成立的时候,它既负责管理东亚研究硕士项目也负责开展博士后层次的研究。硕士项目最初于1946年开创,当时费正清也参与了规划。这个项目主要培养那些需要掌握东亚语言、广泛地了解东亚,以便为进入政界、商界、新闻界做准备的人。它也是那些在攻读博士前希望先试试水的学生的敲门砖。它的培训则基于战争年代发展起来的那套快速培养外国文化和语言专家的方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