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1955~1960)由东亚研究教师委员会(Faculty Committee on East Asian Studies)领导,当时委员会的主席是赖世和,下文中将谈到他。这个项目的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1958年1月更名为东亚中心研究委员会(research committee of the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参见哈佛档案馆东亚研究中心1956年至1983年行政档案中的会议记录。1957年东亚中心成立时,由地区研究教师委员会(Faculty Committee on Regional Studies)统筹管理,这个委员会的主席是兰格。中心的行政事务由东亚研究教师委员会负责,这个委员会的主任是赖世和,海陶玮和费正清也是委员。这样,尽管不是一个正式的院系,东亚中心的所有事务也都在哈佛教师的指导之下。东亚中心正式启动后,1960年从福特基金会得到了一大笔为期十年总数达90万美元的资助;随后,1963年与美国国防部签约,得到了7.3664万美元的资助;1964年又从美国空军得到17.55万美元的资助。这些都使得中心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这些资助都列在了本条注解前引的《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十年主任报告》第37页。

东亚中心的创立者和在它诞生之前的推动者实际上是费正清,他1957年至1973间担任了中心的主任。那个年代,费正清几乎单枪匹马开创了美国的现代中国研究领域。他坚持不懈,怀着不倦的使命感,招收和培养了一批日后成为北美一流大学教授的学者,壮大了这一领域的队伍。他对哈佛和整个美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人认为,那些年里,费正清本人在优秀的学者中间创造了亲密友好、兼容并包的气氛。这个气氛直到今天仍然洋溢在哈佛的中国研究学者中间。

创立东亚中心时,费正清已经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哈佛教授,他个人对中国及中国人民的兴趣促使他向美国主流社会介绍中国的情况。在哈佛读完本科后,费正清以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身份前往牛津大学,专门研究英帝国经济史。这时,他听说与他的研究可能相关的档案在中国开放了,于是他就去了北平(北京)。正是在那里,他和费慰梅(Wilma Cannon)结婚了。二十五岁的费正清和新婚妻子在中国居住了将近三年(1932~1935),并于1932年至1933年得到了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这是费正清第一次深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中国有着令人骄傲的传统,但是,那时她也正经历着军阀混战,经济凋敝。

那时的北京厚重的老城墙和气派的城门依然耸立着。费正清徜徉于北京的街道和市场中,学会了基本的汉语会话。1936年,他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他来到哈佛大学历史系执教。1941年8月,就在美国参加二战前,费正清被征召参加政府工作。1941年至1946年,他曾被安排到华盛顿战争信息办公室等机关工作,他也曾被派驻中国,担任设在重庆的美国大使馆情报处主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