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规划与中国轿车(3)

一汽、二汽合资要错开投资高峰,两个汽车厂的建设都要上,但要分步实施,确保重点。

国家计委最终决定:根据国家的财力和一汽、二汽现有条件,“八五”期间,一汽项目先起步,1991年开工,1994年建成;二汽项目“八五”期间做好前期准备,1994年开工,“九五”期间建成。“首先确保一汽三万辆先导工程”,国家计委将这一方案上报国务院。

1990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一汽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可行性报告。1991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国家计委起草的国民经济发展“八五计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

汽车制造工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当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使其健康发展。

邹家华大力发展中国轿车工业,“八五”期间汽车工业“重点建设一汽、二汽、上海的轿车合资项目”的设想终于得以实施。

零部件工业尤其是轿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是“八五”规划中另一重大难题。

汽车生产主要指轿车和卡车,轿车生产与卡车生产相比,卡车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而轿车的舒适性、安全性较之卡车要高得多,因此,国际汽车行业有一种共识,卡车生产是小学水平,轿车生产属于大学水平。

欧洲、美国等老牌汽车大国发展历程中,汽车首先是坐人,然后才是拉货。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国情不同,国家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差,百姓生活贫穷,国家没有汽车生产能力,汽车全靠购买。解放后,为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对生产运输工具的需要,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了自己的汽车工业,但只能生产单一的卡车。以后,随着需要,开始逐步发展轿车,但中国的轿车工业是在卡车工业的基础上起步的。本来就散乱差的卡车零部件企业面对技术要求完全不同的轿车零部件,显示出了极大的不适应。当刚刚开始合资的轿车企业拿出零部件要求在国内组织生产时,全国竟然没有几家企业能够生产出符合技术与精度标准要求的产品来,有的即使试制出来,但以现有的加工设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也无法实现批量生产。上海桑塔纳零部件国产化的艰难和缓慢,彻底暴露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真实水平。要发展中国轿车工业,一定要解决零部件企业发展问题。

在制定汽车产业“八五”规划的同时,邹家华即指示工业二司副司长徐秉金,同步安排汽车零部件产业“八五”规划。国家计委在编制“八五”规划“笼子”时,需要和相关部门协商。为此,国家计委工业二司、长期司、投资司共同与中汽总公司就“八五”期间,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改方案作了深入的协商。1990年8月15日,工业二司机电一处戴钦吉、李凝就协商情况写出报告:

从中汽总公司“八五”技改方案来看,与国家“八五”规划总思路及重点项目的安排原则脱节,有些项目改造内容不清,改造目的不明。

零部件是“八五”汽车工业规划的重点,中汽总公司的方案重点安排70种关键品种,170个既能国产化配套,又能出口创汇的项目,形成50家“小型巨人”。但在具体安排项目中,安排了28个限上项目,其中国内配套25个,出口项目3个,而限上项目的总投资仅占“八五”拟安排投资的22%,同时限上项目安排的原则标准说不清。有78%的投资共142个项目作为限下项目投资,这样必然造成限下项目投资分散,与国务院领导再三强调零部件企业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及安排项目一定要考虑经济规模和面向两个市场的原则不符。

我们的意见是,“八五”技术改造规划应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整顿秩序”的方针,针对汽车工业存在的问题和国家财力有限的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安排原则。整车项目,应以提高产品质量,扶优治散的原则,重点支持有出口能力、替代进口、节能节汇及引进新机型的消化吸收工作。

零部件项目应在“七五”引进56项技术的基础上,择优选择一批产品具有80年代或90年代国际水平,覆盖面大,有一定经济规模,产品有一定外销比例,企业具有自我开发能力的项目,确保“八五”期间建成。资金要多渠道,集中使用,限上项目应占总投资60%~70%,要避免遍地开花不结果的现象发生。

建议中汽总公司按照家华同志和有关领导对零部件规划发展的知识精神,认真编制好“八五”技改规划。

几天后,邹家华在这份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

我赞成狠抓一下零部件批量生产的技术改造。现在原则都有了,要研究具体意见。

1.有多少资金?包括银行贷款、企业自筹。

2.确定那几个零部件?

3.按这些零部件确定一些工厂。

4.这些工厂的技术改造内容有哪些?要达到什么目标?

5.这些零部件都和谁配套?

6.最后要以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力取胜。

7.当然能干多少要看经费的可能。

8.总之要集中力量办成几件事。

9.其他就靠企业自筹自己解决了。

做完这些批示,邹家华意犹未尽,又在报告上补充了几句:

举个例子说,如轿车上所需要的反光镜、雨刷子、门锁。

邹家华长期在基层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对企业的想法和生产中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他的批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尤其是后来举的三个产品。反光镜、雨刷子和门锁技术含量不高,生产简单,根据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现状,完全可以作为“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起点,邹家华以后多次对汽车企业说,一辆车上有两个前门和后备箱共3把门锁,50万辆轿车需要多少?再加上零部件市场储备,这是多大的量?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我们暂时不能生产,我们应该从这些简单产品入手,逐步向科技含量高的零部件发展,就能取得成果。

根据邹家华的指示,徐秉金代表国家计委与中汽总公司再次就“八五”期间汽车工业零部件发展规划进行了协商。虽然双方反复商讨,但未能取得一致意见。1990年8月17日,中汽总公司仍按照自己的意见向国家计委报送了《汽车零部件行业“八五”计划说明》(中汽规字[1990]438号)。

8月25日,这份文件送到邹家华的案头。在这份文件上,邹家华仅作了简短且意味深长的批示:

请工业二司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分析对比后,1991年1月30日,徐秉金给分管领导国家计委副主任郝建秀写了书面研究报告。

建秀同志:

遵照家华同志和您的批示,从去年8月份我们就同中汽公司就“八五”期间汽车零部件规划问题进行了反复协商和研究。中汽总公司很重视,并提出汽车零部件“八五”规划草案。该方案共有400项,总投资为102亿元,其中需要贷款78亿元。我们认为该方案过大,与蔡诗晴同志向家华同志汇报时提出搞几十个小型巨人的想法有较大出入。为此,我们又与中汽总公司交换意见,但中汽总公司仍坚持他们的原方案。这样就很难落实家华同志的“狠抓一下零部件批量生产,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的指示。为把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对中汽总公司方案逐个进行了分析,发现中汽方案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项目十分分散,没有按照择优布点的原则进行安排,也没有按照每个零部件的需求量和资金承担能力来考虑重点发展的零部件项目。如照此安排很可能造成大家一起上,最后谁也上不去,即使上去了,由于拖了很长的时间,又变成落后了的局面,还得再次引进。举例如下:

散热器安排11个厂点,新增能力230万只/年,约为年需要量的2.4倍;

车桥安排9个厂点,新增能力675万根/年,约为年需要量的3.8倍;

减震器安排10个厂点,新增能力1370万只/年,约为年需要量的5倍;

活塞安排13个厂点,新增能力2175万只/年,约为年需要量的5.5倍;

活塞环安排11个厂点,新增能力20100万片/年,约为年需要量的17倍;

起动机安排16个厂点,新增能力312万台/年,约为年需要量的3.5倍;

发电机安排12个厂点,新增能力227万台/年,约为年需要量的2.6倍。

在我委研究“八五”汽车发展规划中,1995年当年汽车产量初步定为90万辆,其中轿车25万辆,按此规划并考虑留有充分余地,中汽总公司安排的零部件的项目新增能力也大大超过需求,我们认为这样的重复和浪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为了贯彻家华同志关于零部件项目规划安排的9点具体指示,我们认为每个零部件品种只能确定2~3个厂点,并要考虑零部件本身对车型需要的覆盖面,还要充分利用现有企业能力和竣工企业的优势来统筹考虑编制“八五”计划。目前先确定40~50个零部件项目,作为第一批零部件技改专项启动,并从中再选择几个重中之重的项目在“八五”前3年重点抓,抓出成效来。

郝建秀批示:

拟同意二司的意见。不要将摊子铺得太大,国家又没有投资,反而搞不成。还是突出重点,少而精比较好。

邹家华批示:

总的精神是对的,每一种零部件的点不能铺得太大,而且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能力,最好能在现有的厂点中选择其班子好、质量好、技术好、基础好的厂点,重点予以支持和扶植,当然,实在选不出来也不排除新安排。不要有饭大家吃,结果一个也上不去。此件请光远、诗晴同志阅。

事情过去20多年了,徐秉金回忆此事时仍然情绪激动:

当时国家经济那样困难仍然下决心要克服困难上轿车。我们应该体谅国家困难,制定出实事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划。中汽总公司的方案就是“钓鱼”,先把盘子做大,然后再来慢慢向国家要钱。这种不顾国家财政现状的“钓鱼”工程造成多少“胡子工程”,浪费了国家大量的钱财,最后很多投资打了水漂,吃亏的是国家。

1991年4月,国民经济发展“八五”计划在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6月,国家计委和中汽总公司联合在广东东莞召开轿车零部件工业座谈会,这是国家计委第一次为轿车零部件发展专门召开的会议。国家计委相关司局、中汽总公司、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税务局、工商银行总行、建设银行总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国家机电轻纺投资公司,“三大三小”六个轿车厂和部分零部件企业以及各省市的分管领导,行业主管部门都出席了会议。会议的目的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是轿车零部件工业在“八五”期间有一个显著的进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