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萧红。这位近代文学史上的奇女子结识萧军时,正怀着孕,挺着肚子,穷困潦倒,被困旅店。会有哪个男人对她产生爱慕之心呢?萧军接纳了她,恐怕也不是因为爱她这个人,而是爱她的才华,跟她在一起时还不忘去招惹别人就是个证明。而且萧军那时在乡下已经有了原配夫人,虽然已有分手之意,但毕竟还不是自由之身;而且萧军那时也在落魄之中,并不比萧红好多少。两个人在一起衣食无着,萧红终日衣衫褴褛,饥寒交迫为门外的"列巴圈"而垂涎不已。而就是这样一份可怜惨淡的爱情,在萧红,也是弥足珍贵的。看萧红的文章,她在家等待"三郎"终于进门时,她和"三郎"共吃一块黑面包时,她和"三郎"用仅有的硬币买了两块糖分享时,她是快乐的。
像饥饿的人需要食物一样,我们总是需要爱情的。我们总是容易把爱情想得至善至美,而现实中的爱情却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是,千疮百孔的。我们都只是滚滚红尘中的俗人,我们的爱情往往也是世俗和卑微的,没有多少浪漫和传奇可言。我们渴望的爱情是满汉全席,但真正能到手的,可能只是窝头咸菜。你要不想饿肚子,就只能把它吃下去。
这时候可以阿Q一下:没有满汉全席,窝头咸菜也是好的。毕竟能吃到满汉全席的人寥寥无几,毕竟还有许多人饿着肚子。而且,有人做过研究,幸福这东西,与拥有多少并不成正比,甚至在超过了一定限度后,拥有越多幸福感反而越少。吃满汉全席的老佛爷慈禧,未必比吃窝头咸菜的普通群众胃口好。《圣经》里早就说过了:"怀着爱心吃蔬菜,会比怀着怨恨吃牛肉香得多。"
怕的就是,你吃着蔬菜,想着牛肉,总是愤愤不平。那就彻底完了。
而真实的人生,往往,不是这个样子的。
人民需要大团圆
也许再不会有哪一部武侠小说的结尾,能像《雪山飞狐》一样让人记挂了。胡斐与苗人凤在悬崖边决斗,那生死攸关的最后一刀到底劈下去没有,成为一个难以确定的谜样结局。金庸在《雪山》后记中说,他自己无事时,曾想出了七八种结局玩味,可惜他就是不写出来,让人心痒难忍。
与《雪山》相比,《神雕侠侣》的结尾就要庸常和逊色许多。当冰清玉洁的小龙女被尹志平奸污,杨过被郭芙砍断一条胳膊,小龙女中毒不治,纵身跳下悬崖,留下谜语一般的十六年时,也许小说就该在这里结束了。在人生悲剧一步步展开,终于到达高潮时收场,将会收到震憾人心的效果,远比大团圆要好得多。从文学角度来看,《神雕》后八回可以说完全是画蛇添足。但金庸在写《神雕》时,正是《明报》初创、惨淡经营的时期,他写武侠小说在《明报》上连载,是为了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倪匡所说一针见血:"若是小龙女忽然从此不见,杨过凄凄凉凉,郁郁终生,寂寞人世,只怕读者一怒之下,再也不看《明报》。"为了迎合读者的需要,金庸不能停止,只能违心地写下去,写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以免失去读者。
华罗庚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武侠小说的结尾,总是以大团圆居多。作为市井男女,总是需要消遣、娱乐和趣味。人生中的不如意已经够多了,在童话中何必也要出现那样悲苦的结局呢!我们需要在阅读中得到快感,需要在童话中暂时忘掉残酷冰冷的现实。《神雕侠侣》提供了人世间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死不渝的乌托邦。从这一点来说,它又是成功的。
包括你我在内的,占据了社会结构绝大多数比例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需要大团圆的结局。是的,我们总是有着这样美好的愿望:真可以战胜假,善可以降服恶,平淡可以敌过喧嚣浮华,爱情可以抵挡岁月侵蚀,正义可以得到申张,真相可以大白于天下,丑小鸭最后可以变成白天鹅,灰姑娘能穿上水晶鞋成为公主,弱者忍辱负重成为英雄人物,才子佳人历尽磨难结为神仙眷属……
而真实的人生,往往,不是这个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