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改革,只是把人员和装备搬来搬去,改改番号,自然对战力不能取得飞跃性的突破,邹作华也认为是换汤不换药,如果真正使得大炮成为“战争之神”呢?国军炮兵的瓶颈到底在哪里呢?邹作华虽然在炮校多年,手下专家也不少,就是没人找得出症结在哪里。为此,他决定到下面去找答案,进行调研。
他带着一帮子随从沿长江而下,直接前去江防军。这一日,他们来到了驻宜昌西岸在大巴山高地的第94军第185师第553团团部。
这个大巴山高地是重庆门户,该团与日军对峙。当邹作华等人来说明来意后,团长杨伯涛说:“我去过江防军所属石牌要塞,到封锁长江航道的炮兵阵地参观,这样一个要点,只配备苏联援助的野炮数门,而这几门炮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产品。我们的炮火实在是太糟糕了。”
“我们不是从欧洲买来了不少的新式大炮吗?咋还如此糟糕呢?”邹作华问道。
“我们也不知道,反正前线只有一些老炮、旧炮,不过,欧洲的倒是!”杨伯涛回答。
邹作华等人于是又前去江防军司令部,江防军司令官郭忏说:“整个江防军除迫击炮外,连山炮都没有一门,和装备优良的日军作战,主要是靠民族气节。而日军呢,兵种是步、骑、炮、工、辎和坦克等配备齐全,还有空军和系留气球等助战部队。炮兵太弱小,数量不多的新式大炮全打丢了,买来的新炮,多是外国人废弃的旧炮。”
邹作华再去实地进行考察,部队情况大体如此:普遍的情况是炮兵实力不强,大炮紧缺,兵工署花了大钱,也没买来好炮。结果,邹作华带着解决问题的信心而来,到底下走了一趟,反而更加忧心了:炮兵如此状况,如何去堪大用?没炮去买,可是买炮,花费了黄金,却买不来好炮,这让他揪心,可以改变自己,可是无力改变他人,怎么办?往上报告,难免会捅娄子。经过几天的关门思考,邹作华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之道:自己想办法去造。
于是,他从通过兵工署把一些兵器专家和兵工署属下的几个兵工厂的技术人员找来,与他们进行“促膝谈”。专家们坦言说:“我国的军事工业起步太晚,仅能生产少数步、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等轻武器,坦克、大炮等重武器俱付阙如。”
“我看大炮这玩意儿,也就是运用一些机械原理转化,难道我们不能自己去设计?”
“没有经费啊……”专家们开始抱怨、诉苦,甚至有人怒发冲冠指斥政府对兵工研究不重视。邹作华小心翼翼地说:“我可以把部分购买大炮的经费挪出来让大家设计大炮,不过要尽快搞出来,前线等不及了。”
“有钱可以办。”有人表态了。
邹作华挑选了几名专家,准备组成一个设计研究委员会,谁知他与兵工署进行商议此事时,兵工署死活不同意,理由很多,邹作华归纳起来,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兵工署属下的几个兵工厂多次被要求他们去自己设计大炮,这些专家根本设计不来;二就是要去非设计不可,也只能花钱去买人家的技术专利。这两个意见与邹作华自己去设计大炮的初衷相距甚远,因此坚持不同意,要那些专家去自己设计。
兵工署的人嘲笑着他说:“你犟着要去,看过几天撞壁不撞壁!”
邹作华不信这个邪,对人说:“兵工署这些人就是想从武器购买中拿巨额回扣,处处设障碍,损公肥私!”
他带着炮兵指挥部开始组织专家去自己设计大炮。为了快速有效,他甚至亲自蹲在兵工厂与专家们同吃同住,谁知没过几个月,他就灰头灰脸地回到重庆了。
有人问他怎么回事儿。邹作华万分失望地说:“这些专家哪会设计呢?拿着国家的俸禄,到处骗人,你叫他们去设计大炮,他们天天花费心思去仿人家,从不想如何自己如何按照大炮原理去设计,结果,仿都仿不来,弄出来大炮都是蹩脚货,根本就射不出炮弹。为什么?没想清楚原理。有人还建议我派他们出国去,真是搞笑。”
“出国去做什么?”
“说要去欧洲‘偷’人家的技术。一味想着去不劳而获,科技哪里有突破?我们花这么多的军费叫他们去研究、设计大炮,结果呢,画虎不成反类犬,一门大炮都造不出来。”
邹作华果真应了兵工署的预言,气愤地找来东北老乡、炮兵监刘翰东诉苦说:“自己设计不出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