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

“当责”提出了信息经济时代应有的责任观。

管理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人人该负责,却没人会负责”,一个工作失败了,找出一堆相关者,却找不出该负责的人,不禁让人想问,“这里有人负责吗?”这情况最常出现在政府机构与国营事业中,我们总是在一阵不满后,骂一声“官僚”,却又无可奈何,因为谁也不知道错在哪里。

或许你会说那些是吃大锅饭的机构,做好,没多少奖赏,做坏,也有铁饭碗的保障,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管理问题。在一些管理上轨道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有很好的激励与考核措施,而且员工没有铁饭碗的保障,但这问题就解决了吗?想想我们身边是不是仍然常看到下面的问题——我们总是在“团队精神”的口号下让一群人负担成败,但结果却是谁都没有责任;我们也会让追究责任流于形式,最后都是权力大的找个权力小的当代罪羔羊;我们更会在“容许犯错、鼓励尝试”或“维持和谐,别伤情面”的借口下,让负责之人轻骑过关。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企业少了相应的文化建设与制度安排。

《当责》一书为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答,而且在信息经济时代里,“当责”的概念比“负责”的概念更加切合时代的需要。本书比较了当责与负责的不同,并指出,负责是好好执行了组织交待的任务,而当责是不管做事的过程,却有责任交出成果。负责是把事情做对,而当责是做对的事情。换言之,当责鼓励了工作者勇于作出决策,而且主动积极地体会组织愿景,交出相应的成果,员工不再是听命于组织的“螺丝钉”,而是像内部创业制度中的“小老板”,独立地负起一些组织使命的所有责任,这正是知名管理学者迈尔斯认为的适用于信息经济时代的管理哲学“人力投资理论”(Human Investment Theory)。另外,负责是相对于角色的,要负担起角色内的责任,而当责却是全面的,一件任务或一个计划的所有相关的人与事,都是当责者的责任。所以负责的承诺是针对个人订立的,而当责的承诺则是要对别人负责。这是为什么本书作者张文隆指出当责的基本面向是关系导向的,是成果导向的,包含了一种义务与回报的意涵。

当责的文化与制度之下,所要的工作者不是作为组织螺丝钉的人员,而是出将入相、开疆拓土的人才或人物。当责不再是个人导向的责任观,而是关系导向的责任观,不止要负起个人角色的任务,更要负起对团体成员、对交待任务的领导所许下的承诺。这正是一个信息时代管理者应有的责任观,因为知识性产业、服务性产业中,太多的任务不再是组织的工作流程及规划计划所能完成的,而是有赖于当责者的果断决策、临机应变与团队带领才能完成的。本书提出了相当多相应的制度规划与文化建设,比如ARCI的制度及其责任规划,更有很多应用范例,还有当责文化建立时企业愿景的角色等。

本人长期从事中国本土管理的研究,深感中国人的管理重视的是“将将之道”,而非“将兵之道”,也就是要以恩、以德、以分享的方式收服人才与人物,而不是以流程、以规章、以制度控制组织内的人员。我们是一个“人情社会”,所以管理者更重要的工作是在处理关系,所以关系导向、成果导向的当责概念比负责概念更适用于中国人。本书提供的很多实务上的规划,正是中国管理者可以借鉴的做法。

罗家德

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

台湾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兼任教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