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的产品战略(2)

青岛是世界知名的中国啤酒品牌,中国啤酒行业整合也发源于青岛1999年开始的并购,但青岛啤酒为什么输掉了由自己发起的中国啤酒行业整合的竞争?

这场争夺行业第一大战的真相不是因为资本或背景,而是雪花的战略及战法比青岛更符合啤酒市场的实际,尤其是雪花的产品定位,提供了资本整合需要的市场整合。

中国啤酒市场的结构是主流低(零售价2元/瓶以下)、主流/主流高(零售价3~5元/瓶)、中高档高(6~9元/瓶)、高档(10元以上/瓶),四个价格区间规模占比大致是2∶5∶2∶1。

青岛定位是中高档,华润雪花定位是主流。中国啤酒虽然从主流低价格区间的低价值市场里脱身,实现主流(含主流高)价格区间市场快速放大销量的局面,中高档、高档市场快速增长,但相比主流市场的规模而言占比较小,

青岛确定了“青岛啤酒”以中高档酒为核心的品牌战略模式,在其收购兼并的市场采取了“青岛品牌+区域品牌(山水、汉斯、崂山)+地方品牌”混合的品牌组合模式,地方企业必须主推定位主流价位区间的地方品牌,青岛品牌产品处于搭配销售的产品。

青啤产品定位(含品牌架构)的失调,使青岛品牌产品无法成为各地区市场的领导产品,占有率稍高的地方品牌又不能形成区域性(更别说全国性)强势品牌,这是青啤并购“吃进来消化不了”的根本原因。

华润雪花从一开始就制定了强势攻打主流(以及部分主流低)市场,推进华润雪花全国统一品牌、品牌+品种的主副品牌、限期压缩地方品牌销量占比、开盖有奖、深度分销等策略与战法。这些措施,使得华润雪花进入的每一个市场,都能很快地实现量产,并成为地区市场份额的领导者或第二品牌。

眼界这个词并无褒贬含义。如果青岛的战略就是先品牌后市场份额,这个结果就是青岛自己的选择。但如果不是,那就是战略错判,即眼界与战略目标之间不匹配。

华润雪花后发先至,成为中国啤酒产销量第一的品牌,是其营销战略(以大众主流酒为核心的战略及商业模式)符合中国啤酒市场的主流化、饮料化特点,形成资本驱动与市场(销量)驱动的良性互动。这是眼界决定了最后的格局。

啤酒争霸的案例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是普遍现象,在太阳能热水器、家电产品(如微波炉、小家电、空调等)、饮料、牛奶、家电零售连锁、经济型连锁酒店等产业领域,都发生了类似的竞争景象,领先者在市场高速成长期里失去了领导地位。

由小变大的阶段,对于同一个品类的产品,企业产品的定位不能偏离规模最大价格区间或市场;即使是差异化或者错位化经营的产品,也应遵循同样的规律。

鲁花花生油,在大豆油、调和油市场已经被金龙鱼、福临门两大品牌垄断的情况下,走差异化的花生油产品之路。花生油在中国食用油品类消费规模结构仅占9%的比例,处于大豆油(35%)、橄榄油(25%)、菜籽油(19%)之后,鲁花成功地成为细分品类里的标杆性领导品牌。

从小到大的阶段,无论在大品类还细分品类,产品营销必须以成为市场份额第一或前三名为目标。

如果企业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战略上放弃以规模化为目标的产品战略,转为价值化的产品战略。饮料的规模化产品战略的娃哈哈已经实现了500亿元规模,采取价值化产品战略的汇源果汁、椰树椰汁、露露杏仁露、农夫山泉等,规模还不到娃哈哈的10%。

M039从小到大的成功心法:“能打”型战略思维

规模成长期的企业,核心问题是“能打”,这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即构建企业能力体系与核心竞争力。这一阶段企业的增长速度,由“企业能力”这个“秤砣”的分量所决定。

这个阶段企业的机会比较多,诱惑更多。那些什么机会都抓、每个诱惑都不舍得放弃的企业,由于不能聚焦在核心能力的构建,会很快被机会所累。

中国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度集体“瘦身(改造组织架构、治理大企业病)”,战略上“核心扩张(同心多元化)”、“回归主业(不熟不做或慎做,非主业行业退出)”,反映的正是对盲目抓机会“贪吃”导致“消化不良”的战略反拨。

此时企业应该把握的机会,是主业上的纵向与横向商机寻找(如渠道下沉、深度分销)、管理精细化(终端运作专业化、广告创意与媒体策略的优化)、企业股权及激励机制改革释放出来的人员主动性活力(如分享股份、管理层收购等)。

这个阶段,企业已经有实力去购买外部市场研究、咨询顾问、广告创意等智力资产,同时企业的决策过程应该从“老板一张嘴”,变成民主集中制:管理层讨论、老板决策。

老板既可以通过管理团队、外部研究及顾问的途径,进行机会判断,也可以将自己的感悟变成课题,交由管理团队或外部研究顾问机构去验证。这一阶段企业战略制定需要形成一定的方法论模式,进行快速的、高质量的操作,以推动企业战略决策的形成。

对于企业的转型(如进入新行业领域)、新商业模式、突变型的市场因素,取决于企业高层团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老板(最终决策者)的感悟能力,不能操之过急。

有的企业在这个阶段贸然进行管理变革“大跃进”,事业部改革、人事体制改革、激励机制改革等,很容易在市场出现异动的情况下,发生“组织自毁”。

实达的组织变革、康佳电子的产品管理流程改革、旭日升的“土枪变洋炮”人力资源变革,都是企业在外部市场竞争能力削弱的时候采取的错误管理变革,这些管理变革成为企业夭折的重要原因。

能打战略思维的核心,除了从无到有阶段对于产业趋势或行业趋势的洞察外,专业的战略分析方法论(如跨国咨询的分析模型)、专业的市场研究(行业、竞品、消费者等),科学的决策流程,也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的要素。

能打的核心靠的是科学与团队执行力,不再是靠个人灵感与激情,产品本身也要进入科学化精益管理阶段。

产品营销箴言

从小到大阶段,产品战略的三个关键点:结构化产品,创新性产品以及在由小变大过程中总结的产品营销“战法”。规模成长期的企业,核心问题是“能打”,即构建企业能力体系与核心竞争力,这一阶段企业的增长速度,由“企业能力”这个“秤砣”的分量所决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