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销售与市场》杂志高级研究员 金焕民
从营销观上说,我是一个彻底的、无可救药的产品主义者。不仅不厌其烦地强调“产品是皮,营销技术是毛”,而且通过“营销图谱”试图论证从产品到品牌的逻辑路径。
可是,令我十分遗憾的是,自己的努力没有最终形成像《产品炼金术》这样的优秀成果。
“认识”史先生是源于在第一营销网上对于战略与战术观点的争论。实事求是地讲,刚开始对史先生的整体印象是很八股——谈起问题来,都是很经典、很正统的观点。虽然同是“科班”出身,但史先生似乎比我更喜欢引经据典。而作为大学教师的我,则早就不愿意通过经典理论说明什么,印证什么——除非是被逼急之后。
令人欣慰的是,论争的结果,是让我与史先生成了文友。因为在争论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史先生无论是对于营销理论或者是中国营销问题,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甚至创新的观点。我曾经非常坦率地向他指出,他太拘泥于经典表述方式,不太习惯于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愿意将自己的观点装进经典理论的框架。
不管有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反正时间不长,我就拿到了这部手稿——系统地、独立地反映史先生个人关于产品的观点。
这本书继续了史先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在“企业增长的永恒驱动力”语境下,系统地阐述了产品驱动企业增长的内涵与外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不同阶段的思维逻辑;产品演进的可行路径以及支持企业实际操作的、比较完善的“工具箱”。
打造一个成功企业,需要做的工作系统而庞杂,甚至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师、任何一种理论能够概括言之。但撇开一切,从本质上看,无非是需求与供给。抓住了这对矛盾,就牵住了经营企业的“牛鼻子”。所有其他因素,无论多么宏观、多么战略、多么重要,那也无非是构成皇冠的元素;产品,也只有产品,才是皇冠上的明珠。人们嘴里的确说的是品牌,但让他们爱不释手的、真正看重的是产品。因为真正承载价值的是产品而不是其他。
中国企业最缺乏的不是理解顾客需求的能力,也不是推广产品的能力,恰恰是为目标顾客提供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跳出泛泛的理念与说教,回归产品,重新认识产品驱动,也许正是中国企业再上征程、整体爆发的逻辑起点。《产品炼金术》为这种努力,提供了最好的营销思维和营销方法。
如果还有什么期望的话,那就是希望史先生再接再厉,动手写作《市场推广炼金术》,打造出营销领域里的绝代双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