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迹:小发明成就大企业(1)

1992年,全国上下正沉浸在空前热烈的商业气氛当中,有无数人在这一年下海经商,选择创立自己的公司。在南京,27岁的严晓群,正是这些人当中的一个。

严晓群出生在南京溧水县的一个小镇上,因为家境清苦,自幼被寄养在相对富裕的外婆家,因此习得一口难懂的苏北方言。在多年之后,他仍然几乎无法和旁人交流,从而变得沉默寡言,却异常聪明好学。1983年严晓群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的一家仪器厂工作。凭着刻苦钻研,他接连搞出几项发明,很快便得到领导器重,被送到夜大学习,并被提拔为厂里的技术科长。那一年,他只有21岁。

看起来,严晓群的前途实在是一片光明。据一位老职工透露:“那时候厂子里对严晓群的期望很大,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厂长甚至宣布,严晓群就是厂里面向21世纪的人才。”不过,这个“面向21世纪的人才”,最终却选择了离开仪器厂。

严晓群后来回忆说,当时自己的发明没能成功,思维又比较超前,慢慢和厂领导发生了分歧,因此最终辞职下海。而当时他的同事们提供的说法却是,严晓群私自把自己的发明拿出去与一家民营企业合作,导致其与工厂产生竞争,这让厂领导感到很愤怒,严晓群又不愿意中止合作,于是最终闹翻。

带着创业的愿望,心高气傲却又沉默寡言的严晓群走出了国有工厂。他先是远走北京与人合办了一家公司,在散伙之后又回到南京寻找生路,甚至在繁华的新街口摆过几个月小摊。他对市场的感觉和把握能力,在那时候就有所体现了。1991年的夏天,南京入夏较早,严晓群便进了一大批太阳镜进行售卖,果然销路大开。几经周折之后,他在当时的中科院南方新技术产业集团找到了一份工作,总算是有了几分倦鸟归林的意味。不过,这个单位名头虽大,其实没有现成的业务,全凭个人的关系和资源做生意。严晓群找到在银行工作的父亲和姐夫,贷来一笔30万元的资金,注册了一家名叫斯威特新技术创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威特)的企业,挂靠在中科院南方新技术产业集团名下。对于为什么要叫这个不中不洋的怪名字,严晓群是这样解释的:“斯威特就是SVT,其中S是Space(距离),V是Velocity(速度),T是Time(时间)。我们的目的,就是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缩短与世界先进科技的距离。”

斯威特的第一个产品创意,是严晓群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得到的。有一天,他听姐夫说起,银行不时会收到假币,因为银行配备的识别仪是根据美元开发的,无法识别10元面额的人民币。在从事电子行业的严晓群看来,识别仪的原理其实是相通的,区别只是几个技术参数而已。接下来的日子里,严晓群买来几台识别仪,在家里反复试验,捣鼓了几天之后,竟然试制成功了。

让斯威特掘到第一桶金的产品,正是这个小小的识别仪。严晓群的识别仪投向市场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1992年10月,一位银行行长想采购几台识别仪,言谈之中对严晓群说:“这个东西要是能点钞票就好了。”

当时,正值邓小平南方视察刚刚结束,在其讲话精神的号召下,下海经商的潮流大兴。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办公司热,仅在北京,每个月就有

2 000家新公司冒出来。税务、银行、工商、邮政等财务单位的工作量因此而猛增。中央政府也因此要求各级财务单位实现办公自动化。而自动点钞、验钞的设备,恰好符合人们对于“办公自动化”的粗浅理解。行长的这一句话,令严晓群茅塞顿开。他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攻关研究,几天之后,终于把识别仪与点钞机结合在一起。机器在点钞的同时,只要发现假钞票就会发出警报。自然,这个产品在当时受到了热烈追捧。凡是那些要和钱打交道的机构,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民营企业,都成为了斯威特的客户。由于这种产品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斯威特一度垄断了整个国内市场。最鼎盛的时期,产品供不应求,许多外地的经销商甚至带着现金跑到南京,堵着斯威特的门等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