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募资:从“就差钱”到“不差钱”(6)

PE募资:从“就差钱”到“不差钱”

募资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本土PE逐渐向“不差钱”转变,而PE行业也由LP稀缺转为优秀GP稀缺,出现了资金跟着优秀GP走的新现象。

募资作为PE运作的起点,一直是影响PE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本土PE在发展的10年间,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上演着“就差钱”和“不差钱”的游戏,也承受着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巨大落差。对GP而言,如何从LP手中募到钱,是其必须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

自己动手到专业分工:PE募资方式日益多样化

1999~2009年,本土PE大致经历了三起两落的5个发展阶段。其中,1999~2001年是初期发展阶段,2002~2004年是低谷期,2005~2008年上半年是快速发展期,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是短暂的调整期,此后,国内PE再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这种阶段性发展的特征,无论在PE投资还是募资的数量和金额上都能得到反映,PE的募资方式也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999~2004年,由于国内PE刚刚发展,尚不为人熟悉,既缺乏足够的GP、LP资源,有限合伙等机制也缺乏法律的支持,国内PE机构更多由一些地方政府、上市公司或其他大企业投资设立,例如目前业内颇具影响的深圳创新投、广东粤科风险投资集团等机构都是其中的代表。可以说,发展早期的PE在募资方式上体现了GP与LP重叠的特征,LP与GP直接对接,其角色区分并不明显,很多时候,LP本身就是GP。

从2005年开始,随着资本市场的全流通改革、中小板的推出以及众多海外上市成功案例构成的示范效应,国内PE迅速发展,PE们的募资方式也发展到第二阶段,不仅更趋多样化,并且开始借助中间人以及专业中介机构的力量募资。

这种借助中间资源的方式,在2005年前后以朋友介绍为主,也就是朋友介绍朋友做LP;而且,当时PE的基金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往往是快速募集成立、快速投资,投完后即募集设立新的基金,甚至有很多基金是为单一项目投资而设立,由此出现了很多项目型基金。以拟投资项目来募资,注重项目的IPO前景,是这一阶段募资的特点之一。

到了2007年以后,一些信托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开始介入PE的基金募集业务。如信托公司开始为PE发行信托产品,不过由于监管机构的保留态度,信托基金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受到限制,现在已经罕有以信托方式募集设立的PE基金。同时,商业银行也开始利用自己的终端网络和高端客户资源,通过开发客户理财产品,为PE募资提供渠道,并提供银行托管服务。目前,从资金托管到产品设计、资金募集,银行正逐渐实现为PE提供募资“一条龙”服务。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一些专业的PE募资顾问,他们深入了解GP和LP的需求,从更专业的角度帮助GP设计基金结构、募资方式,并将此发展为一项固定的业务。比如,作为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诺亚财富,自2007年以来先后为红杉资本、达晨创投、东方富海等PE募集了资金。

要解决GP从LP手中要钱, LP把钱交给GP还不参与管理这两难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LP和GP要知道彼此在哪里,二是两者之间如何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专业募资顾问的介入,则有助于“在哪里”和“互信”问题的解决。第一,募资顾问对GP的调查和分析,使得LP可以通过独立第三方的视角看GP,容易了解GP的优势和弱项,有助于LP建立对GP的信任。第二,募资顾问以及律师全程参与基金的结构设计,可以为保护GP和LP的利益构建良好的机制。第三,募资顾问承担了对LP的教育辅导责任,提高了GP与LP沟通的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最后,GP一般都不会有专门的募资人员,而募资顾问多拥有自己的客户发展渠道,从而可以成为桥梁,既解决LP在哪里的问题,也解决LP投什么的问题,为GP的募资提供了便利,也提高了效率,让GP可以集中精力在投资业务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