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难以追寻的中国古战争史(1)

从公元前6世纪出现的《孙子兵法》这一上古奇书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中国的先人把讲求谋略的战争当成一种神话来看待。这也让许多学者发出了“古中国以兵法治国”、“中国人没有信仰,唯信仰兵法”的感叹。  

而这种兵法的形成,在古社会条件下,无疑需要上千年的战争及治国经验的积累,这让中国的古战争、古文明的前溯期,成为一个课题。显然,在西方人主导的全球史中,对没有充分物证的中国上古时期持保守看法,但在中国文化范围内,似乎没有人能否认5000年文明史这一事实。  

那么如果遵照东方人的5000年文明史之说法的话,华夏文明则开端于三皇五帝时期——尽管这在西方人看来只是未被证实的传说。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数千年的杰出首领之代表。三皇一般指燧人、伏羲、神农、共工、祝融中的三位,如《史记》中称为天皇、地皇、泰皇,民间则认为是天皇、地皇、人皇,说法各有不同;五帝则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亦有多种说法。三皇五帝处于不同文明年代,燧人氏、伏羲氏可推到公元前10000年,而五帝则约从公元前30世纪开始。  

从所整理的史料来看,黄帝原系炎帝所统部落联盟中的一个分部,崛起之后,在阪泉大战中,黄帝击败炎帝部,成为新的联盟首领。后又与东南方的蚩尤部落发生利益冲突,在涿鹿之战中彻底击败对手,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  

据《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演化至今日,“九州”已成为中国的代称。  

禹之子启破坏了禅让制,自立为王,中国从此进入第一个世袭王朝——夏。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夏启死后,五子争权。太康即位,政事不修,沉湎酒色,失国,后羿代夏。太康之子少康奔有虞氏,以夏旧部败后羿所部,复国中兴,征伐东夷各部,一路打到东海边上。  

据载,夏朝开始,中国有了最早的历法,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此时的中国黄河及长江流域中下游,也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以城邦文化为主,各部落邦国各自为政,时有纷争。  

夏朝传至孔甲时期,政体渐乱,经皋与发,至夏桀,日益衰落。桀善武,其在位期间,中央已经失去对各部的控制权,桀常年征讨,关系进一步恶化。  

此时,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约是今天商丘一带的商部渐渐兴旺,不服于中央。桀讨之,胜,囚其首领汤,后释放。约公元前1600年,汤领兵讨夏,灭夏所部韦、顾、昆等,与夏决战。夏桀仓皇之间竟无准备,未交兵即退,败于有娀氏旧址、鸣条,被擒,放逐于历山。夏亡,共历13世17王472载,商汤由是建立。  

商朝之初,内部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稳定,国力渐盛,经11度征战,四围邦国臣服,版图比夏朝有了扩大,中国的两河中下游尽在其控制之中。商代的文明已经十分发达,国家体制完整,文字系统已经成熟,青铜器冶铸水平发达,开始出现瓷器,因于盘庚时期迁都于今河南安阳,故后世称为“殷商”。  

商传武丁时期,选贤用能,国力中兴。用兵于南面虎、东面夷及北面的鬼、羌,造成了许多的负面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大规模的战争是盛极而衰的开始。  

武丁死后,国内矛盾渐渐尖锐,东南势力纷起扩张。至于末代王帝辛,常年征讨——帝辛便是商纣王,不过完全不是电视剧中所描写的那般邪恶残暴,其天资聪颖,才力过人,革除旧弊,选贤任能,在位之先,败东南夷,商朝疆界扩张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这些早期功绩,在商灭之后,被周朝大肆抹黑。  

商纣王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资巨大,加上连年对东南用兵,导致其国力衰竭。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会合11小国于孟津,于牧野之战大败殷商,纣王自焚,国灭。  

同一时期的西亚,埃兰王国灭掉加喜特巴比伦,而“海上民族”则刚刚肢解掉赫梯帝国。拉美西斯三世统治下的埃及“死而不僵”,雇佣大量的黑人军力,重创“海上民族”,但其在西亚的版图就难以顾及。  

周人早先并没有“周”的概念,这一概念始于夏。氏族本多为游牧民族,受戎侵袭,远徙渭河流域岐山以南的周原,渐发展为农耕城邑,并与中央的商朝订立同盟关系,向其称臣,并接受商文化。  

起初,商与周的关系很密切,联姻,并且替商朝管理畜牧业。蜜月期后,双方开始互相猜疑,进而掐架。伯昌继位后,实力尚不足与商对抗,继续保持臣服,但已经开始解决后方的小国,后渐渐蚕食到商朝范围,乃至三分天下有其二,并迁都于酆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准备进攻殷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