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之言如何听?(5)

猩猩比大师更聪明?

记得2010年7月一个炎热的夏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了两位财经专家,请他们预测一下今后股指和黄金价格的走势。一个信誓旦旦地说:“两年内道琼斯指数将从目前的1万点拦腰斩断,跌至5000点。而黄金将从每盎司1200美元涨到3000美元!”另一位则说:“两三年内,道指将在1万点上下徘徊,上不过11000点,下不低于9000点。而金价将从每盎司1200美金跌到600美金!”

这两位资深专家摆数据讲道理,分析得头头是道,但结果却南辕北辙。观众看傻了:到底该听谁的呢?

我不禁想起,每到年底,电视台都会请来华尔街金牌分析师,总结当年的股市并预测来年的指数。他们每一个都口若悬河,信心饱满,可给出的数字却截然不同。我曾特别留意,并在第二年作了核实,结果发现:他们的预测基本不准!记得有一年年底,电视台照例请来几位大师,同时还牵来一只猩猩。主持人等大师们大放厥词预测了之后,也让猩猩对准写好的一排数字扔飞镖,被扔中的数字作为猩猩的预测。等到了第二年年底,猩猩预测的准确率竟然超过绝大多数大师!

其实,正如立场决定观点,屁股决定大脑,卖花儿的总是说花儿香,卖瓜的总是说瓜甜,理发师永远要你理发,房产经纪人永远劝你买卖房子。因此,当大家看(读)财经新闻时,特别是带有预测性的言论,要特别留意那些发言的大师和专家都来自何方。如果他们是投行内的所谓“经济学家”或“首席经济学家”,你就要多长个心眼了。请恕我直言,他们充其量是投行派来的超级销售。即使他们水平再高,对形势看得再清楚,一般也不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只能向着投行的利益发表演说,因为这是他们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他们只须对自己效劳的公司负责,而无须对你负责。

投行的话要反过来听

在这里教你一个小窍门:通常来说,投行准备做多时,往往会唱衰大市,这是在为他们的进场作准备;反之亦然。所以,听他们说话要像听球王贝利的“乌鸦嘴”那样反过来听。比如前两年,高盛已经做空油价,就在油价超过120接近130美元/桶时,他们忽悠别人赶快进场,否则油价会涨到200甚至400美元/桶!结果,等大家都进场之后,油价一路下滑至30美元/桶,高盛因此赚得盆满钵满。谁亏了呢?聪明的你一定知道。

同样的道理,放话的专家,即使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只要是政府的雇员或顾问,那绝对会站在政府的立场替政府说话。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宣传人民币币值至少低估了25%~40%就是个例子。他曾强硬地表示,如果不拿出强硬的威胁措施,美国不会取得任何进展。这样的话,我们该怎么听呢?又如美国的失业率数据。在金融危机中,美国真实的失业率其实早已突破17%。这是公开的秘密,只要下点工夫就能查明白。但好些经济学家就是有本事把失业率“降”到10%以下;再看美国楼市,明明依然深陷沼泽,房价依然“跌跌不休”,可不少专家就能解读成市场见底回升了;这两年奥巴马的救市举措只不过解救了闯下大祸的华尔街而已,市场依然疲软,金融危机正在向纵深蔓延,可有些专家却睁着眼睛说瞎话,胡诌危机已然过去……

就像我们在之前的章节中说过的,就连股神巴菲特的话都不能全听。对于投资者来说,和你同在市场中的巴菲特是你的竞争对手。他把投资的秘诀告诉了你,你赚多了他不就赚少了吗?这是个简单的“利益冲突”的道理。

普通大众很容易盲目相信权威,一听介绍是某某投行的首席经济学家、美国顶尖大学的终身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被他们迷惑了。但其实,经济学并不是数理化那样极为严谨的科学,很多结论都是在假定的模型下得出的。金融牵涉的是方方面面的利益,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能准确地预测呢?更何况,许多学者专家教授背后的靠山是大投行等金融机构,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的只能是他们的靠山。不认清这一点,被忽悠进场的投资人,就很容易成为利益集团的牺牲品。

曾经是华尔街金牌分析师的凯斯勒,在他的忏悔录《华尔街的肉》中讲了一个故事:当英特尔的股价在20美元时,凯斯勒分析它的前景看好,应该会涨到35美元。但他的同事罗森——当年高科技企业的头牌分析师,非要他把目标价格调整至50美元。就这样,靠着分析师不断提高价格目标,作出建议,推高股市,从而形成了泡沫。过后泡沫破灭,凯斯勒和罗森的桌上堆满了投资人激动与愤怒的电话留言纸。凯斯勒向投资人一一回电致歉,但罗森竟然连错误都不愿承认。罗森认为他有说话的权利,至于买不买是投资人自己的决定,亏损当然得自己承担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