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难民、社会名流、工厂跟随西迁。日本人在南京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之后快速西进。日本调集30万大军进攻华中重镇武汉,百万中国军人殊死抵抗,大量难民和几百家西迁工厂紧张转移到宜昌。不久武汉沦陷,宜昌告急。
宜昌是当时入蜀必经之地,长江航运是西迁的惟一通道。此时的宜昌,成为悬系中国命运的咽喉。
一时间,只有十万人的宜昌城内涌入大量的难民和物资。宜昌江边从一马路到13码头数里长的空地上,已被密密匝匝的各种急待转运的货物拥塞得水泄不通。从宜昌城区通惠路到船码头,大街小巷都是人,所有的旅店客栈、学校,都挤满了人,露宿街头,栖身屋檐的人也不在少数。
此时日军正在疯狂地向宜昌推进,敌机不停地飞临宜昌轰炸。宜昌危在旦夕!
如此多的难民、军队、物资需要运输,谁能做到?正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一筹莫展。危机关头,已经在长江中游发展航运多年的民营企业民生公司肩负起了历史的重担。
可是,当时民生公司的轮船中能走峡江只有22艘轮船,且单船运载能力只有200吨至600吨。按这样的运力计算,全部物资和人运至重庆需要整整一年时间。
更为严峻的是,再过40天左右长江上游进入枯水期,较大轮船根本无法通行,大型设备根本无法入川。也就是说,所有的人和货都必须在40天内运走。
在滩多浪急的三峡航道上,22艘不到运力600吨的轮船要在40天内,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将相当于民生公司一年运量的人员和物资安全运输到重庆。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做到了。
卢作孚抵达宜昌后,迅速做出部署,采用了夜晚装卸、白天航行的办法,增设码头和转运站,增加3000多人雇工,并征用了民间木船850余只。
在这几十天时间,卢作孚按计划指挥运输,日夜不休,与时间抢生命。就这样,20多艘轮船和850多只木船,不停地在峡江来回穿梭,最终将大部分人员和物资成功地转移到了重庆。
到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承担了宜昌撤退中90%以上的运输量。
从宜昌大撤退抢运出的部分单位有:兵工署22厂、23厂、24厂、25厂、金陵兵工厂、兵工署陕西厂、兵工署河南巩县分厂、兵工署河南汴州厂、湘桂兵工厂、南昌飞机厂、宜昌航空站、航委会无线电厂、航委会安庆站、扬州航空站、钢铁迁建委员会、上海钢厂、大鑫钢铁厂、周恒顺机器厂、天元电化厂、新民机器厂、中福煤矿、大成纺织厂、武汉被服厂、武昌制呢厂、武汉纱厂等,还有国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学校设备、珍贵历史文物等。
后来,有人曾对此评述道:“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尤为重要的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正是这些撤退运输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枪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宜昌大撤退”比作“敦刻尔克大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的是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因此,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