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哥本哈根(3)

我从研究中心回到宿舍,宿舍走廊里的学生打着光脚,男生穿着短裤就去餐厅晚餐,一会儿,戴着geek 眼镜的男生,端着一盘意大利面,还有几个面包,又风一般回到自己的房间了。我喜欢北欧人那种松散生活的态度。从我的房间去餐厅会穿过学生活动中心,在这个活动室有桌球,我和伊朗同学痛快地玩了几把。落地玻璃窗外透进来北欧夏日的夕阳,灿烂无比。我站在窗边看外面,金发的丹麦学生把晚餐端到室外,在院子里大声讲话,快乐进食。清晨的早饭时间,是我和这些丹麦学生见面的又一个时刻,大家拿着报纸看,偶尔我们冲他们笑一笑,他们也对着我们笑一笑。我喜欢北欧学院的早餐,我喜欢丹麦奶酪,还有很多好吃的果酱,面包刚刚烤好,伊朗学生喜欢泡一壶茶,我则喜欢咖啡,我们总是在早饭和晚饭时,交换作为身在北欧的外国人的观感。我问他为什么去瑞典及以后的打算。对于打算,我们都做出无奈的表情。我们时刻有着被放逐的感觉,即便是在这里,我们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和丹麦学生的不同。午饭打包好,我们就出门去NIAS 开始一天的研究学习,除此之外,我大部分时光都用来游走哥本哈根。

人造沙滩上空划过的机翼

哥本哈根迷人,随便一个建筑都充满了思考的意味,特别是那些现代建筑,线条简洁,实用性很强,采光很好。哥本哈根人个个都是环保分子,身体力行,少用公共交通,多步行或骑自行车。我想《Monocle》杂志之所以选择哥本哈根,并认定它是一座生活质量相当高的城市,除了因为它提供着舒适的北欧生活品质,还因为它拥有优秀的人文氛围,艺术家的创作空间敞亮,建筑和生活始终体现出一种平衡的效果。这些都是城市发展的珍贵之处,哥本哈根给予了我们很好的例证——一座如何把生活和现代性完整结合的城市。

哥本哈根的很多建筑把历史和现代打通,设计师挖掘历史建筑的功效,再将其和现代建筑相结合,不浪费建筑资源,不破坏历史文化,给人时光穿梭的感觉。哥

本哈根图书馆和丹麦国家美术馆就是很好的例子。我步入丹麦国家美术馆,进门

所见的是当年的老楼,只要穿过连接的玻璃桥,你便踏入当代艺术展区,这厢则是通透的现代设计建筑。即便是老建筑内,也依然装置了很多现代功能的设施,让人觉得温馨且充满创造力!我在国家美术馆看到了我喜欢的德国摄影师WolfgangTillmans (沃夫冈o 提尔门斯)的作品,他的作品也是丹麦王室收藏的现代视觉艺术品之一。

说到哥本哈根人是如何热爱生活的,有一个例子。我的一位哥本哈根朋友带我去了市郊的一个大型沙滩,他说:你看,这是我们人造的沙滩,政府从海边运来大量的沙,把这个海岸线填满,制造了一块逼真的海滨浴场;我们需要一个沙滩,让大家有度假的感觉,而且近在咫尺,搭上地铁不用走远。还有一个例子,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运河上搭建了夏日的跳水设施,运河在环境监测部门的许可下,批出区域建设了临时的夏日水上乐园,孩子们和大人们在这里纵身跳入河中。

我躺在这块人造沙滩上,天空划过很多起落的飞机。在哥本哈根一周,我遇到北欧难得的热浪袭击,海滩的热闹可以想见。傍晚,海滩的另一边是一周的Copenhagen Beach Party(哥本哈根海滩派对),风骚刺激的音乐鱼贯传来。哥本哈根人显得比挪威人要性感很多,每个人在夕阳余晖下都很黝黑的样子。挪威人基本上不会在自己的海滩上卖弄性感,或者仅是害羞地展示自己的性感,但哥本哈根人却相当自我,一反北欧人的羞涩常态。想一想,这一处人造沙滩有着这样的转换魔力!

除了流连哥本哈根皇宫,去“美人鱼”雕像海港边散步(当时,“小美人鱼”被转移到了上海参加世博会),在海边晒太阳,我的哥本哈根遭遇了温柔的爵士。这是这趟旅程中最为美妙的不期而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