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别扭的雕像(5)

我认为从内心来说,人们对这种迅速的感知方式是持怀疑态度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认为决策的质量与作出决策所耗的时间和精力密不可分。面对疑难杂症无从诊断时,医生会要求病人做更多检查;对听闻的消息拿捏不准时,我们会寻求别人的意见。看看我们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吧。我们告诉他们:“忙中出岔子”、“三思而后行”、“静下来思考”、“人不可貌相”。我们认为,尽其所能地搜集信息、最大限度地深思熟虑,是百试不爽的上策。我们只相信运用意识作出的决断,但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三思而后行,我们在仓促中作出的判断和第一印象,也不失为理解这世界的一个更为得心应手的工具——尤其是在压力来袭的情况之下。《眨眼之间》一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向你灌输这个浅显的事实:迅速作出的判断完全可与绞尽脑汁慎重思考作出的决定相媲美。

但是,《眨眼之间》并不单为直觉的力量大唱赞歌,本书对直觉背叛我们的现象也颇感兴趣。举例来说,如果人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识别出盖蒂博物馆的立像是伪造的——或至少是存在问题的,那么当初博物馆为何还会将其收购呢?在悉心研究立像的14个月中,盖蒂博物馆的专家们又缘何没有感受到直觉产生的厌恶感呢?这是盖蒂博物馆事件的一大谜团。谜底如下:出于某种原因,那些直觉受到了阻碍。从某方面来说,运用科学手段得出的数据看上去很具说服力(那位名叫斯坦利·马戈利斯的地质学家对自己的分析坚信不疑,还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了长篇论文,阐述他的分析方法);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盖蒂博物馆是强烈希望立像为真品的。盖蒂是一家年轻的博物馆,急于收集到世界级的展品,而那尊看似弥足珍贵的立像,恰好蒙蔽了专家们的直觉。古雕塑领域举足轻重的专家恩斯特·朗罗茨(Ernst Langlotz),曾与艺术史学家乔治·奥尔蒂斯(George Ortiz)接洽,问他是否有意购买一尊小铜像。奥尔蒂斯遂去观看铜像,不料却大吃一惊。在他看来,这尊雕像明显是做工粗糙、漏洞百出的赝品。那么,在希腊雕塑领域殚见洽闻的朗罗茨,又是为何看走了眼呢?奥尔蒂斯解释道,朗罗茨在购买这尊铜像时尚年少,还未成为专业领域的泰斗。他说:“我认为朗罗茨对这尊铜像掺杂着很深的感情。人们在年少时总会迷恋上自己的第一件所购之物,或许这尊铜像就是他的初恋吧。因此,尽管他学富五车,但显然还是没能发现铜像的可疑之处。”

奥尔蒂斯的解释并非高谈虚辞,它一语道破了人类思考方式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我们的潜意识虽神通广大,但并非无往不胜。这台人体计算机并非每次都能挺身而出,帮我们瞬间破译“真相”。潜意识也有力不从心之时,也会遭蒙蔽、受干扰。我们的直觉作出的反应往往需要与其他的利害关系、情绪感知相互抗衡。那么,我们又应何时听信直觉,何时谨慎提防呢?解答这个问题就是本书的第二个使命。当我们迅捷的认知系统出了岔子,其背后的原因是特定且有据可循的。我们可以鉴别和理解这些原因,并掌握听从、提防这台超级人体计算机的时机。

本书的第三个使命在于让读者相信,我们可以培养和控制我们的瞬间决断以及第一印象,而这也正是本书的重头戏。我知道这看似天方夜谭,虽然哈里森、霍文以及其他几位观察过盖蒂立像的艺术专家通过强烈的直觉反应洞见了症结,但是,这些反应不是从他们的潜意识中出人意料地自己冒出来的吗?我们是否能够掌控这种神秘莫测的反应呢?答案是肯定的。正如我们能够教会自己合乎逻辑而从容不迫地思考一样,我们亦能自学成才,提升自己瞬间决断的功力。在本书中,你将会读到医生、将军、教练、家具设计师、音乐家、演员、汽车销售员等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故事,这些人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而造就他们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他们在塑造、管理以及培养潜意识反应上所下的工夫。瞬间决断力并非是落在少数人头上的天降鸿运,而是一项人人都能够自行培养的技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