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蒂博物馆方开始发愁了,他们围绕希腊雕塑召开了一场专题研讨会,并将立像包裹好,运送到雅典,召集希腊最资深的雕塑行家进行研究。这次,令人泄气的消息更加不绝于耳了。
一次,雅典卫城博物馆的馆长乔治·迪斯佩尼斯(George Despinis)与哈里森站在一起,他只看了立像一眼,脸刷一下就白了。他告诉哈里森:“任何一个见过出土雕塑的人都能看出,这尊立像从没在土里埋过。”雅典考古协会的会长格奥尔格斯·顿塔斯(Georgios Dontas)见到立像后只觉浑身发冷,他说:“第一次看见立像时,我感觉我们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玻璃。”在顿塔斯之后发言的是雅典贝纳基博物馆主管安格洛斯·迪里夫瑞亚斯(Angelos Delivorrias),他详尽阐述了立像的风格与其材料来自萨索斯岛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悖之处。接下来,他切入了主题:何以认为立像是赝品呢?他说,第一次将目光停留在立像上时,他感到了一股“直觉产生的厌恶感”。研讨会收尾时,众多出席者似乎意见统一:立像绝非先前人们所想。盖蒂博物馆及其律师和科学研究者历经数月的苦心研究,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而几位全球最权威的希腊雕塑专家,仅仅通过目测和“直觉产生的厌恶感”,便得出了一个与盖蒂博物馆大相径庭的结论。究竟孰是孰非呢?
答案一时不甚明朗,因为希腊少年立像本来就是各种研讨会上引起艺术专家争议的热点。然而不久后,盖蒂立像一案逐渐真相大白。经查,盖蒂方律师作为确定立像来源于瑞典内科医师证据的信件,其实是伪造的。其中,一封年份为1952年的信上所用的邮政编码,在其后20年后才启用;另一封标为1955年的信中所提到的银行账户,也直到1965年才开户。历经数月的调查研究,人们原本认定这尊少年立像的风格与《阿纳维索斯的库罗斯》同属一类,但这个判断也站不住脚了:通过仔细检查,希腊雕塑专家们愈发感到,这尊立像是个来自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多种风格拼凑的大杂烩。立像少年身材纤长,像极了慕尼黑一座博物馆中的特尼亚(Tenea)少年立像,他那独具风格的珠状发型,却又酷似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的立像,至于他的双脚,则属于现代的风格。人们最后发现,与这尊立像最为相似的,是一尊由一位英国艺术史学家于1990年在瑞士发现的残缺不全的较小规模雕塑。这两座雕塑使用的大理石原料材质相近,且做工手法也如出一辙。但是,那尊发现于瑞士的立像并非来源于古希腊,而是出自20世纪80年代初罗马的一家赝品作坊。那么,科学分析师所说的立像表层是经由成百上千年演化而成的言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看来,事实并没有所说的那么绝对。经过深入研究,另一位地理学家得出结论:只要使用土豆真菌,人们可以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将白云质大理石雕像的表面“老化”。
在盖蒂博物馆的文物目录中,有一幅立像的图片,旁边标注着:“约公元前530年,或为现代仿品。”
当费德里科·泽里、伊芙琳·哈里森、托马斯·霍文和格奥尔格斯·顿塔斯等人看到立像并感觉到“直觉产生的厌恶感”时,毋庸置疑,他们是正确的。在惊鸿一瞥的短短两秒间,他们对雕像本质的理解,要比盖蒂团队整整14个月的调查研究还要深刻。
《眨眼之间》就是一本有关这两秒钟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