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全球化和传统化-分裂的印度经济(19)

与前几十年相比,近15~20年印度经济的高增长率的确已经成功地帮助更多的人脱离贫困。根据印度政府的统计数据,1991~2001年,印度生活在绝对贫困状态中的人口比率已经从35%降至25%,而且自2001年以后这个比率降得更快了。印度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在普遍认为有更高行政效率的南部各邦以及西部地区,在有组织的和非组织的服务业以及制造业,创造出了比以前更多的就业机会。正如印度的许多情况一样,印度的经济画面也不能简化为一个单纯印象。

然而,与许多人口统计学家的期望相反,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同的是,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加快时,它的城市化进程却减慢了。1981年,印度城市人口的比例是23。7%,而到2001年,这个比例仅增加至27。8%。当然,按照其他国家的标准来看,移居到城市中的人口数量依然很大:1991~2001年间,有7 000万的印度农民迁移到城市中。然而,“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当大家都在期望城市化进程加快时,它却放慢了脚步,”印度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印度中央银行副行长拉凯什·莫罕(Rakesh Mohan)这样写道,“原因之一是印度不完善的经济政策,它使城市就业率的增长受到抑制,另一个原因是僵化的政策阻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印度的一些商业领袖认为,印度农村与城市间的经济鸿沟最终会对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2004年,曼莫汉·辛格邀请印度最成功的IT企业之一、印度软件服务公司Infosys的首席执行官南丹·尼尔卡尼(Nandan Nilekani)加入一个有关城市化的特殊工作组。在印度领导人中,辛格认为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更强大的制造业对印度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尼尔卡尼曾将他自己的100万美金投入到一个改善班加罗尔(Infosys所在地)的城市化管理项目中,这次他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辛格的请求。

“印度的许多精英人物依然太过看重农村,尽管事实上他们中没有一个是生活在农村的。”尼尔卡尼坐在他在班加罗尔的办公室里,边喝茶边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