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全球化和传统化-分裂的印度经济(3)

但是,当我们现在来回顾这段历程,并将印度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时,就会发现尼赫鲁的经济政策对印度并无多大贡献。1950年,韩国刚从与朝鲜的战争中挣脱出来,人均生活水平和印度类似(按2005年价格标准计算,人均年收入大约为50美元)。可50年后,韩国的人均收入超过了1万美元,是印度的10倍以上。类似的对比还可以在印度与东南亚其他许多国家间找到。中国在1949年时与印度的人均年收入水平相当,尽管在此后的头30年还不停地继续革命,但现在其人均收入也已是印度的两倍。

为什么尼赫鲁的经济政策会失败?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今天的印度经济会以这种奇怪的不平衡的方式发展。独立之初,印度是一个农村占主导地位、农业为主的贫穷国家。9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靠着微薄的农业收入勉强度日,绝大多数人在贫困线上艰难挣扎。1951年,当印度进行独立以来的首次人口普查时,这个国家的识字率仅为16%,意味着在它的3。2亿人口中,只有1/7的人会写自己的名字。而人均寿命仅为32岁,这个触目惊心却可靠的数字形象地勾勒出了当时农村居民极其低劣的生活质量。那时最普遍的描写瘦弱的农民的语言是:瘦得皮包骨头的人们,由于长年累月的体力劳动把腰弯得像弓一样的苦力,患蛋白质缺乏症而肚子鼓胀的孩子们。

印度迫切需要一系列农村土地改革,大幅提高其粮食产量,养活自己的人民,同时为未来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台。然而,它却建起了大批钢铁厂、炼铝厂,这些企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严重亏损,而且吞噬了印度珍贵的外汇储备。印度农民迫切需要本地的灌溉工程,来帮助他们战胜反复无常的季风,而尼赫鲁却致力于修建大坝,其中许多现在已经不能使用,而有些压根儿就没有建成。印度的广大民众需要学习读书写字,得到抗生素和治疗疟疾的药物,没有这些印度就不可能脱离贫困,而尼赫鲁的议会政府却将大量资源投向为中产阶级设立的大学,以及建设城市中新的公共医疗机构。

尼赫鲁认为,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入到大型工程中,能使印度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就步入工业强国之列。那些事后聪明的人将他的这种信条简单地解释为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不过在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在一个84%的人口都是文盲的国家,高等教育得到的预算拨款为什么和初等教育的一样多①。也有一小部分批评家指出,新德里花在农业上的钱在195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只占1/3,这是否太少?在1957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农业经费更是降到不足预算的1/5,而当时的印度有4/5的人口依靠农业生存。②但是这些声音都淹没在乌托邦式的“公正”中。印度政界的精英人物对国家未来的梦想,与今天绝大多数印度人的需要显然南辕北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