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强调的是,大英帝国的崛起主要表现得是一个经济现象。它的发展完全是由商业和商品消费推动的。为了寻找糖,商人们赶往加勒比海沿岸;为了寻找香料、茶叶和织物,商人们又远赴亚洲。但是,从一开始,这就是依靠炮舰推行的全球化,因为英国并非第一个建立帝国的国家,它就像海盗,收拾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等早期帝国留下的残局。可以说,英国是帝国主义的效仿者。
第二章描写了移民的角色。英国的殖民主义史也是一部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史、一次空前绝后的人口大迁移。有些人离开英属爱尔兰是为了寻求宗教自由,有些人则为了寻求政治自由,有些人则是为了追逐利润。还有其他人则没有选择,因为他们是作为奴隶或者罪犯被流放到异国他乡的。因此,本章的核心主题就是描写英国的自由主义理论和帝国主义政府的实际作为之间的矛盾,以及最后这个矛盾是如何被化解的。
第三章强调了在大英帝国的扩张过程中自愿的非政府行为,尤其是福音派教会与传教士团体在英国势力的扩张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章的一个关键要旨是强调这些组织—维多利亚时期的“非政府组织”—所自觉发挥的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这里的矛盾就在于,坚持使本土文化英国化的主张激发了19世纪最激烈的反帝国主义运动。
英国政府可能最接近于一个国际政府。同时,它也是一个精简运作的典范。英属印度文职机构不过区区千人,但是却管理着多达几亿人口的印度。第四章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一个微型的官僚政府如何才能管理庞大的帝国,同时也探讨了英国统治者和当地精英阶层(无论是保守人士,还是新贵精英)之间那种不可持续的共生关系。
第五章主要阐述的是,在“争夺非洲”的年代军事力量所起的作用,探讨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军备竞赛和金融全球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时代出现了三个关键的现代化迹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的出现、军事和工业相辅相成的发展,以及大众媒体的发展。虽然此前已经有人预测到这些趋势,但它们真正出现还是在这一时期。在大英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的过程中,这些要素的影响至关重要。其中,媒体的发展更是让大英帝国滋生了一种—用希腊人的话来说—狂妄自大的心态。而这种自大往往就是失败的先兆。
最后,第六章阐述了大英帝国在20世纪的角色。大英帝国发现,它的挑战倒不是来自民族主义的反抗,对付这些它游刃有余,而是来自它的对手—更加肆无忌惮的帝国。1940年,大英帝国面临着抉择:是向希特勒的邪恶帝国妥协,还是奋起反抗,哪怕代价惨重。它作出了改变历史力量平衡的举措。在我看来,它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