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九华秋色里,不知不觉,暮霭四合,天渐渐黑了下来。身边的村落中,农舍里的灯,一盏一盏点亮起来。远处的山隐入夜色,曲折山路上盘旋而行的汽车,亮着一双漫游的灯盏,时现时没。
就这样,慢慢进入诗人汗漫《漫游的灯盏》的意境。
红薯是泥土中的灯盏,柿子是秋天的灯盏,红豆是爱情的灯盏,母亲是稚子的灯盏,觉悟是佛教徒的灯盏,救赎是基督徒的灯盏,词语是写作者用双手呵护的大风中的灯盏。
在夜间,或许看不到持灯者的身影,但通过灯盏时高时低、时明时暗的移动,能够感受到持灯者坚定走在山路上的精神轨迹。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异地、乡土之间,现实、梦境之间,俗世、解脱之间,漫游的灯盏照亮了一个信仰者内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使家具回到森林,香水回到玫瑰,动物回到群山,皮夹克回到羊群
慢慢地读,有一种惊喜自心而生,渐而浑身毛孔开张。
漫游在黑夜的持灯人,可以用一灯引燃百千万亿灯。
引领我们行走在九华山的灯盏,是《地藏经》。
经,就是道路。有一种解释这样说。
要踏上通往地藏菩萨内心的道路,非《地藏经》莫属。
读地藏菩萨的本生故事,我曾深深感叹。原来,诸佛菩萨并非其他宗教中的创世者,他们不是万能的神,他们和我们一样,是肉身,有悲欢,有苦乐。他们看透了悲欢苦乐的不稳定性,穿越悲欢苦乐的幻相,步入解脱之路,“道成肉身”。
读《地藏经》,细味菩萨的本生故事,你会发现,他和你我一样,是深深体味到生命之苦的人。
地藏菩萨曾是一位出身贵族的婆罗门女。母亲生前对佛法没有信心,死后堕入地狱受苦。她卖掉家产,为母设供修福,并发弘愿,尽未来劫,广度罪苦众生。她得到佛的指导,一心称念佛号,为母亲祈福。母亲因她孝顺,得大福报,脱离身处地狱的痛苦,生往天界。
地藏菩萨也曾是一位名叫光目的女人。母亲生前喜欢吃鱼子,剥夺其他生命存在的尊严,去世后进入恶道。光目请有修为的高僧进入禅定,观察母亲的去处,得知在地狱中的母亲,忍受着极大的苦难。光目流泪了,她一心念佛,以诚以孝,帮助母亲脱离痛苦的逼迫。感受到自己母亲的痛苦,她发愿要救拔一切罪苦众生,众生成佛后,方成正觉。
佛经中经常劝人创造幸福(修福)。最好的创造幸福的方法,就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培养慈悲心,从提倡关爱开始;提倡关爱,从善待身边人开始,善待身边人,从善待自己的父母开始。
《地藏经》被称为“佛门孝经”,是因为地藏菩萨提倡孝道,重视度化父母。近代高僧印光法师这样评述《地藏经》:“诚可谓险道之导师,昏衢之慧炬,贫乏之宝藏,凶岁之稻粱 一切孝顺儿女,有所师承。”
父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幸福的最好机会。父母健在时,尽孝道的方法,除了对父母供养衣食、照料健康外,还应劝说父母追求真理、具足正见、深信因果、善待生命。
地藏菩萨也曾是一位富家公子。见到佛光明庄严,他心生敬慕,于是问佛:“该怎么做,才能像佛一样?”佛答:“想要如此,应当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恼。”他发愿说:“我今尽未来劫,为一切苦恼众生,悉令解脱,我方成佛。”
地藏菩萨也曾是一位小国国王,和邻国国王是好朋友,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在各自国度推行善法、构建和谐、福利人民。邻国国王发愿说:“愿我早日获得智慧成就,来教育度化大家。”小国国王发愿说:“如果不先度化一切众生脱离苦恼,让他们成就究竟的智慧快乐,我绝不先去成就。”
无论前生是婆罗门女、光目、富家子弟、小国国王,地藏菩萨都从一己的悲欢中,看到了苦的普遍存在。为让其他人免遭痛苦的逼迫,拥有真正的幸福,他发下的誓愿犹如灯盏,照亮了他自己和其他人脚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