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地的莲花(1)

以前,读明代张岱散文《湖心亭看雪》,感觉他的想象力,真是妙不可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先不说文境,就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以小写大的手法,足以令人倾倒,赞叹不已。

后来,读佛教经典,接触到更为超绝奇妙的相对的想象。

世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对于释迦佛早在两千年前提出的“相对论”,却知之甚少。

如“一花一世界”,从缘起的角度看,在一朵花里,可能看到一个世界。如“纳须弥于芥子”,从诸法圆融的角度看,一粒小小的芥菜籽,可以把须弥山囊括。须弥山是佛经中所说的一个小世界的中心,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相对于须弥山来说,像一粒小石子。如“纳大海于牛迹”,牛走过泥地时留下的蹄迹,可以容盛大海之水。如“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在一根毫毛尖上,显现佛世界的庄严。如在藕的一只孔眼中,藏下阿修罗王和其八万四千眷属。等等。

仔细品咂,从中可约略领会释迦佛眼中世界的美妙。

在这样的机缘中,如果偶然间真的打开心眼,我们对世界认知的维度,也许会变得奇妙瑰丽!

此刻,在九华山水间,我们一行数人,像一群勤快的小蚂蚁,在这朵大地莲花展开的脉络间,愉悦地行走着。

在宇航员拍摄的太空照片上,地球只是一个小小的、蔚蓝色的星球。蓝得晶莹、剔透、美丽,但也脆弱。仿佛手指轻轻一触,它就会像肥皂泡一样被撞破。

难以置信,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60亿人,被一片巨大的、蔚蓝色的海水包围着,生活在几片狭小的陆地上。

这是个会行走的星球,它围绕太阳不停息地转动,太阳带着它在银河系中漂泊,银河系又在茫无际涯的宇宙中漂泊

浩瀚星云中,地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叶孤舟。人类 无论肤色、种族、语言、文化、信仰、生活习惯有着什么样的区别,连同其他动物或植物,都是风雨同舟的乘客。

在这条船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起身,拿一把凿子,在他的座位下凿洞。

有人问:“你这是干什么啊?”

那人说:“我在自己的座位下凿洞,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吗?”

短视者如此,奈何奈何?目光深远如诗仙李白者,看到的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唐天宝八年冬,李白第一次到秋浦。当地县令、诗友韦权舆(字仲堪)接待了他。其后,二人结伴前往秋浦石门桃花坞,访寻到隐居的诗人高霁。三人相约同登九子山。

进山途中,诗人一行受到当地人夏侯回的盛情款待。

饮宴中,坐眺九子山雪景雄姿,三人赋诗联句,成《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韦权舆)

青荧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李白乘兴为诗写下前序:“青阳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其后,李白又作《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昔日九子,今朝九华。诗仙为九华山“定名”。

从此,灵山开九华,秀出九芙蓉。

芙蓉,莲花的异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