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社会主义国家崛起之路:建立新文化(3)

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看得最清楚。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度超过了共产党的绝大多数领袖和理论家,其核心就是树立人。跟鲁迅心灵相通的只有一个毛泽东。毛泽东用了那么多的精力教育我们怎么做人,这是全世界政治家中没有的。你看毛泽东的文章,反复讲怎么做人,讲得非常细致,教育、妇女、干部……各个领域他都讲到了,“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这样的事都由毛泽东来说。有一个朋友跟美国人辩论毛泽东好和坏,最后他拿了毛泽东的书给那美国人看。那美国人看后说:“啊,毛泽东太伟大了,他说的话跟我那个牧师每个礼拜说的一样嘛,原来毛泽东也是好人啊!”他讲的很多话,都是从一些日常生活,从细节上去告诉你怎么做人,而不是空洞地去讲理论。带着这样一个新人的整体概念,我们来看看新中国的文化空间。

新中国的文化空间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继承“五四”创造的新文化往前走的。我们从鸦片战争被人家打败,想了各种办法,追寻了各种原因,比如说经济落后、军事落后,追寻来追寻去都不对。我们空间这么大,地域这么辽阔,特别是我们现在知道了越来越多的史料后,就发现鸦片战争之后这仗打得一个比一个窝囊。按照科学、军事、GDP(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什么我们都不应该失败。全世界一共十亿人口,我们中国就占了四亿多,当时中国的GDP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一还多。就这样一个国家,被人派了几千人就给打败了,要哪儿给哪儿,这找谁说理去啊?你说我们武器落后,怎么落后了?你说英国人有枪,看看他是什么破枪,一分钟只能打两发子弹,而且是在一百米之内。我们知道跑一百米需要几秒?他换子弹的功夫,我早把他砍倒啦!

这些原因都是胡扯,咱清朝军队也有枪,其实双方的武器差距没那么大,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还占优势。如果说鸦片战争中我们的武器没有优势,那甲午海战总有优势吧?跟这些都没有关系,是我们人活得小了。人家就敢几千人漂洋过海打你这么大一个国家,他的心理空间是多么的大,而你这四万万人都干吗呢,都躺在床上抽大烟呢。当林则徐义正词严地怒斥英国人犯下的种种罪行时,人家承认说:“林则徐大人,您说的都对,问题不是我们要卖鸦片啊,是你们那些官员非要我们来卖不可呀!如果中国人都像您这样,我们早就老老实实回去了。林大人您也知道,中国官员就您一个这样。”林则徐哑口无言,他还有什么话可说?人家说的是事实,你整个官僚机构都烂掉了,你就出三五个林则徐都没用。

有人说一个领袖再伟大,不要对他个人崇拜,只要这个社会上的新人不够,就不行。一直积攒到二十世纪初,产生了一批新人。你看看这些领袖首先都是有超人的素质,像孙中山包括蒋介石,每天都在刻苦地自我修养,克服世俗的欲念。

要讲反三俗,蒋介石是一个典范。现在蒋介石的日记都可以看了。蒋介石是一个充满了世俗欲念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每天都在跟世俗欲念作斗争。他的日记里写着,有一段时间他迷上了一个妓女,天天要到她那里去,然后晚上写日记的时候就很愧疚,觉得自己很不好:我一个大好青年应该跟着孙中山先生干革命,可是这么没出息,今天又想她了。这不行,明天就要跟她断绝关系,做一个革命好青年。完了你看下个礼拜一,他还是这么写的。蒋先生“反三俗”,用了好长时间,跟自己的欲念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后终于摆脱了这个妓女,找到了宋美龄女士,上了一个台阶。

我们不评论蒋介石的政治立场,只说他的个人修养。他晚年确实是自我要求非常严格,每天早上起来读《圣经》、喝一杯牛奶,规范作息,生活简朴。这种风气是从晚清开始并延续下来的。毛泽东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沐大风淋暴雨去爬岳麓山,在狂风暴雨中呐喊。余华先生有个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他塑造的那个人物形象,一看就挺渺小。“在细雨中呼喊”,是很猥琐一形象,而毛泽东是在狂风暴雨中呼喊,多高大一形象。毛泽东这类人,就是尼采所说的超人形象。尼采所呼唤的超人在这个时代出现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