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

第二,好方向。我认为好的方向应该是你的兴趣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受教育这么多年之后,我发现国内教育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在于它抹杀了个体的差异性。要上北大清华,你就得数理化语文英语都出类拔萃。可是五个手指有长短,一样米养百样人,多少小孩就在这种一切都要优秀的硬标准下,慢慢丧失了自我。读了这么多年书,估计学生们连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科目都不知道,只是最擅长考试。这一类学生在出国大军中尤为突出,老师教育你读好书,于是你努力学习,可是到了国外之后,没有人监督你,一切全凭自觉。这个时候,你可能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在得到一切之后,居然开始迷失了。你并不觉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录取通知书给你带来了快乐,相反你迷惘了,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当年就是这种情况。如同惠普前总裁孙振耀先生说的:"人不开心,是因为你不知道你要什么。"而在中国模式的教育体制下,估计你打小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你父母要什么你老师要什么。所以我的建议是,在答应任何一个录取通知之前,你得冷静地问自己:"做这个方向,我会感兴趣吗?"而所谓的市场需求,就是稍微估计一下自己将来辛苦N年后的出路。

说到这个,我想和大家讲几个自己经历的故事。刚去学校的第一周,由志愿者带领团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人训练。我们组的领队是一个大二的美国女生Jessica,长得挺漂亮的,闲谈之中,我们聊起了专业,她说她读历史还有西班牙语。我挺好奇,于是问她为什么选两个,她说历史是她自己喜欢的主修科目,可是她父母给她付学费希望她能学西班牙语。所以最后双主修。

另一个是我当TA时的一个美国学生Jared的故事。话说07年是我点背的开始,也是点背到低谷的一年,我失去奖学金,也没有了TA办公室,每天和我教过的一群老美学生泡在系里的公共机房里。那年寒冬的一个深夜,我坐在机房门口的长凳上发呆,既落寞,又落魄,想着自己好歹也是拿了几个奖学金的优秀申请者,怎么竟到了如此地步。Jared看我表情不对,于是主动过来和我打招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