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沧桑——从东沉西升到西沉东升(1)

第四章  中国古代文明燃烧了自己照亮了西方

中国地本文明(农业文明)是延续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大的东方古典文明。遗憾的是,由于近代中国地本文明在与西方高级文明(工业文明)碰撞、对决中败下阵来,逐步沦落到被外部世界唾弃、不屑的地步,而中国人自己也随之失去了前辈的雄风与锐气,自卑感、自暴自弃左右了不少的中国人。他们不知道,中国灿烂辉煌的地本文明,曾对世界文明有过卓越的贡献,中国地本文明如同巨大无比的蜡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西方。西方吸足了来自东方的文明精华,后来居上,先于东方挣脱了地本制度的桎梏,创造出咄咄逼人、争强斗狠的物本文明(工业文明)。本章通过展示中国地本文明对世界文明三方面的卓越贡献,让当代中国人领略到中华民族先辈的超人智慧,以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科技发明100个世界第一

发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西方,并向世人打开中国科技宝库的人竟然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英国人,他的中文名叫李约瑟。说来真的很有趣。李约瑟博士之所以对中国科技发展史产生浓厚的兴趣,重要原因是他在英国爱上了一名来自中国的女大学生鲁桂珍(1904—1991年)。鲁桂珍与其他两名中国人在1937年来到李约瑟的实验室。李约瑟是有妻之夫,与鲁桂珍的恋情是婚外恋,但这个婚外恋竟得到李约瑟妻子的原谅,这段恋情持续半个世纪,两人终成眷属。正是鲁桂珍向李约瑟介绍中国悠久的科学发明和医药学,给身处“西方中心说”环境中的李约瑟带来极大的心灵震动,使他形成了“一个宝贵的信念,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李约瑟语)。从此以后,李约瑟对中国科学产生极大兴趣,开始学习汉语,立志研究并挖掘中国科学技术宝库。

李约瑟从认识鲁桂珍等三名中国留学生后不久,即皈依中国古代文明,沉迷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一发而不可收。1942年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前来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结识大批中国科学家与学者,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华的四年,李约瑟广泛考察和研究中国历代的文化遗迹与典籍,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准备。1946年春,李约瑟离任,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之后,返回剑桥,先后在中国助手王玲博士和鲁桂珍博士的协助下,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新中国成立后,李约瑟亲自发起并分别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先后八次来华考察旅行,大规模地搜集中国科技史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轰动西方汉学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个多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李约瑟1995年辞世。生前,由他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已出到六卷,死后不久,《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七卷出版。全书2500万字,从酝酿、收集资料到最终完成历时60多年。正是这部惊人的巨著,向世人打开了光彩夺目的中国科技宝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