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要留白:小隙大功,狂风暴雨亦巍然

在建筑中,也特别讲究留白的艺术。

当年,梁启超先生之子,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去西方学习建筑艺术的时候,就曾经有西方建筑大师对他说,老子的著作中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建好房屋的时候,那些建筑材料围成的空间是最重要的,或者说——“无,当有之用。”建筑的关键就是有空余的空间,而不是把整个空间填满。建筑追求的是“无”的东西,有了无,这个空间才有了生命。

白是什么?为何留白?又怎么留白?白就是空。精心的留出空间让自己去琢磨去品味,因而每个人心中独有自己的见解,正如一百个读者眼里就一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空着它,或许会有另一种美感。

建筑在三维中展开,本质上是对“空间”的理解。中国的建筑及园林,突出地表现出了中国人的空间意识。中国的建筑、园林,总是采取种种办法,巧妙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尊重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打破闭塞性,避免局促感,给人带来舒适畅快的享受。留白的关键,就是恰当地给有限的空间一些空隙。

我们中国人喜欢一个空间没有特定的功能,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就是留白,把空间留给居住的人,让他自己在这里创作,让他自己在这里面留下一个意境。在这里产生一种生活的情感感受,这是情感空间。一如翰庭超大进深的情境阁台,在这里可以摆置茶座,两三本书,可以邀清风,对语夕阳,生活多了无限想象。留白是一处空间,给思想以徜徉的空间,给心灵以栖息的家园,给艺术以飞翔的天地。留白也是一种更为充盈的生活。

大凡是有品位的建筑,大多深得留白之妙,我国的苏州园林就是其中的典范。

苏州园林将人文建筑和山石、水泽融为一体,厅堂、楼阁、亭台、廊、旱船等与瘦漏透皱的太湖石和温静醇美的苏州水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它的留白主要是指以黛瓦粉墙为背景,建筑、湖石、植物相互掩映下所形成的空白区域。

园林中的留白艺术既是平面意义上的,也是立体意义上的,更是整体布局上的。园林平面意义上的留白,一种指以黛瓦粉墙为背景,湖石、树木间的无物区域。苏州园林造园善于倚墙置块湖石,石上栽几株植物,大面积的墙体空白,将小景的雅致表现得十分巧妙,没有这几块石,几株竹,墙就是墙,就像一张白纸,让人没有想象的支点;没有白墙,石和竹只是一堆凌乱的元素,而没有这墙上的空白就表现不出这景的雅致。这种白墙上出现的留白现象还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改变,其中的不确定因素是影子。植物的枝叶在光线的照射下在墙面上会出现斑驳疏离的影像。这种现象使园林的留白在视觉上又增加了不确定性和丰富性。另外一种平面留白指园林门洞与墙面的关系。苏州园林中,对于门洞的使用堪称匠心独运。门洞将连通空间的实用意义和愉悦视觉感官结合在一起。月洞门、葫芦门等门洞形式成为连接园与园的纽带,是园与园景的提示和过渡。门洞是开在白墙上的,上面有黛瓦压住,视觉上白墙成为背景,黛瓦界定了背景的范围,门洞本身并无色彩,但它却可以使后面园中的景色以门洞的造型在墙面上出现,不仅景色更具纵深感,而且充满了幽静的意趣。这很像书籍包装设计的一种形式——在封面镂空,镂空的图形范围露出扉页上的图像,而通常封面上留出了大量空白来突出后面透出的图像信息。这种形式既会增加所表现图像的纵深感,又会使图像变得神秘,增强读者的好奇心和关注度。

园林布局上的留白主要指的是除了亭台楼阁轩榭廊树石草藤等实体物之外的空地、水池。这些地方虽然没有布设实体物,是一个空白空间,但它们同样是园林中必不可缺的元素。空地使人们有轻松的环境来欣赏景致,它是人与自然沟通的一个必需的空间;池是一种独特的留白,它并非空白无物,有水覆于其中,但水的特性使它似物非物,故显得开阔疏朗。它调和园中的气候,使园中的景致在水的润泽下显得更加清新秀丽。轩无水则不雅,榭无水则不活。倘若听雨轩建在旱地,则会缺失许多诗情画意。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园林中的池是很智慧的留白设计。

不但中国建筑学讲究留白,西方建筑学也同样注重留白。

人们只听说艾菲尔铁塔是标榜工业革命成就的物体,却不曾知当初在其骨架构成之时却有一阵争议。争议的焦点即是否要用建筑材料将塔身充实。所幸,最终建筑师还是选择了留白,让它镂空地置现在世人眼前。今日望它,铁塔在空白处亮出巴黎的建筑风光。建筑上的留白独辟蹊径,让美景一览无遗。

不但单个建筑讲究留白,作为一个巨大的建筑群——城市更需要留白。

报载:2004年9月20日,南京市规划局在对外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规划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该市将从设计开始,按照新标准严格把控“阳光权”。我们不得不感慨,今天的城市建筑高楼林立,越来越拥挤,连享受阳光的权利都面临威胁,进而需要保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住”,而且要“住好”, 因此,城市建设中的“留白”开始引起人们关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各城市中,消费者为“阳光权”受到侵害向有关部门投诉的事例越来越多,一度呈上升趋势,由此引发的消费者与建筑商之间的冲突屡屡发生……

其实,城市建筑的“留白”不仅体现审美品位,而且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试问,谁愿意生活在终年没有阳光射入的屋子里呢?留下的那一缕阳光,就是留白。

只是,房地产商们舍得这样的“留白”吗?一向很讲究“留白”神韵的中国人,被什么迷失了审美的感觉,被什么消解了对于城市和人居空间所应承担的责任?

人们为追求“享受阳光”的权利而产生纠纷,一方面说明消费者这项最基本的权利在大规模的城建热潮中正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在提高;南京市规划局出台的保护消费者享受阳光权的政策,也说明有关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增强,是一种文明的理念在发挥作用。

如今国内的地产行业发展迅猛,正如次第展开的阔幅长卷,淋漓酣畅。我们期待它的大作,但又隐隐担心它全然不肯“留白”。建筑是大地上的立体诗行,建筑似乎更讲究这样的疏密有致,讲究有所“留白”。哪怕只是一缕阳光,一片草地。这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环境的负责,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是城市中的“留白”,留下了孩童嬉戏的欢乐,留下了阳光普照的温暖,不仅为当今人类提供更好的居住生活条件,更是在为子孙后代造福,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样,一座能够经历千百年风风雨雨,适合人类长久居住的城市才会属于我们。

这就是留空,这就是留白!建筑中的留白即是此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