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科技的轨迹(34)

有人认为与技术共生的状态是可怕的,甚至很恐怖,其实它与我们在长除法运算中使用纸和铅笔没有多少不同。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没有其他技术的帮助,计算多位数除法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大脑可没有与计算机连接,无法仅凭自己的力量完成这样的运算。我们利用书写技术和算术技巧除、乘或以其他形式处理大数或多位数。我们可以凭借脑力做这些事情,但方法必须是想象自己在一张大脑虚构的纸上写出要计算的问题。我妻子伴随着珠算长大。算盘是有着4000年历史的模拟计算器,一种比使用铅笔更快的计算工具。当周围没有算盘时,她还会做相同的事:用手指模拟算盘珠运动,以此得出结果。不知何故,完全依赖科技产品进行加减法运算不会让我们害怕,但完全依赖网络来记忆有时会令我们恐惧。

技术元素也在推动机器之间的共生关系。世界远程通信业务的主体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流动,而是发生在机器之间。全球非太阳能—也就是说以人类发明的技术方法产生的并在技术元素的管道和电线中流通的能量—接近75%用于搬运、安放和保养我们的机器。大多数卡车、火车和飞机不是运人,而是运货。大多数加热和冷却装置不是服务于人类,而是为了物品的养护。技术元素只消耗其能量的1/4来满足人类的安居、饱食和出行需求;余下的能量由科技创造,为科技所用。

在深化技术元素和我们的共生关系方面,我们才刚刚起步。要驾驭这种互利共存关系—例如使用纸和笔,需要接受教育。以共生性为方向的外熵趋势最容易察觉的方面是技术元素对人类社会性的强化。我想简述这种趋势,因为它已迫在眉睫。未来10~20年,技术元素的社会化将是它的一个主要特性,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事件。

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加深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类群体开始时仅是共享观念、工具和创造物,接着发展到协作配合,最后是集体主义。合作的成分逐步增加。

今天,网民的分享意愿难以置信地强烈。上传到脸谱网和聚友网的个人照片数量达到天文数字。毫无疑问,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中绝大部分以某种方式在网上共享。维基百科是合作性共生技术的另一个明显例子,而且不只维基百科,维客主义整体就是这样。目前还有145种维客引擎在为无数网站提供动力,允许用户合作编写材料。那样,人们会在网上进行内容更新、使用地图定位以及发表观点半成品。此外,仅美国每月就有60亿段视频在YouTube上共享,同人网站积累了数百万部同人小说。共享性质的组织还在不断增加:发表评论上Yelp网,定位找Loopt,书签站点有Delicious。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