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央银行Ⅳ:联邦储备体系(1)

 

16.1联邦储备体系:具有信用膨胀倾向的组织结构

新的联邦储备体系是专门设计出来的信用膨胀发动机,能收缩自如地控制扩张程度,并保持整个体系扩张的同步性。首先,整个银行体系被改造,印制纸币的特权被唯一地赋予了联邦储备银行(下称“美联储”)。联邦储备体系中的成员银行不再拥有纸币印制权,而只能以提取在美联储存款的方式从美联储购买纸币。中心储备城市银行、储备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还实行差别准备金政策,但是现在,美联储是整个银行业金字塔的唯一的基础。黄金集中在美联储手中,并且美联储现在在黄金基础上以2.86∶1的倍数扩张存款,以2.5∶1的倍数扩张纸币(也就是说,活期存款的35%需要以黄金为储备,236而纸币的40%需要以黄金为储备)。自从联邦储备体系建立以来,美联储自身的准备金率限制日益削弱,现在美联储创造信用扩张的意愿已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因此,黄金储备从国民银行集中到美联储,整个银行体系就能以更高的比例进行信用扩张。所有的国民银行都必须成为美联储体系的成员银行,而州银行可以选择自主加入;但是非成员银行也是被控制的,因为它们必须在美联储的成员银行开立存款账户,才能帮助其客户获得现金。

图16.1描述了1913年联邦储备银行体系的新型倒金字塔结构。非成员银行基于成员银行扩张,成员银行在美联储发行的纸币和存款之上扩张,而美联储扩张的基础是集中在自己手中的黄金储备。新的中央银行,作为联邦政府的一个重要机构,237不仅拥有权威性,还拥有法定的印发纸币的垄断权。

图16.1联邦储备金字塔

菲利普斯(Phillips)、麦克马纳斯(McManus)和纳尔逊(Nelson)指出了准备金集中化是如何具有高度信用膨胀倾向的:〖=1〗假设在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之前所有商业银行的现金准备金总量是10亿美元,在这些准备金的基础上,假设最低存款准备金率为10%,银行体系的信用将扩张到100亿美元。现在,假设联邦储备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并且所有的准备金都转移到新的储备银行,变成其成员银行的存款(同时记入其准备金账户)。储备银行必须保持至少35%的现金准备金,也就是3.5亿美元,以备这10亿美元存款提取。剩下6.5亿美元现金就成为储备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在这些超额准备金的基础上,储备银行可以增加他们的存款,因此增加了成员银行的准备金,最高可达19亿美元……

换言之,联邦储备银行现在拥有29亿美元的成员银行存款(联储留有10亿美元作为准备金以备提款,也就是说准备金率为35%),或者相反地,现在成员银行拥有29亿美元的法定准备金,在这个基础上,它们就有可能将信用扩张至290亿美元。利用新增的19亿美元的准备金……成员银行现在可以在原先的100亿美元外新增190亿美元的信用。C.A. Phillips, T.E McManus, and R.W. Nelson, Banking and the Business Cycle (New York: Macmillan, 1937), pp. 26—27.事实上,由于旧的国民银行体系尚未彻底瓦解,新的中央集权化创造信用扩张的潜能并未如此强大,但是,已经完成半中央集权化的体系中,一部分华尔街银行已经成为信用扩张的推手。〖=2〗但是,这远不是联邦储备体系结构催生通货膨胀的唯一手段。238在1913年美联储成立之初,流通中最重要的一类纸币是金券,由美联储发行并且拥有财政部黄金资产的100%的支持。但是过了几年,美联储回收流通中的金券并代之以联储纸币。但是由于联储纸币只有40%金券的支持,这意味着剩余60%的黄金可以用来支撑银行货币成倍扩张。

另外,先前的准备金率几乎被砍掉了一半,导致活期存款翻了一番,这也是联邦储备体系的一大创造。在美联储建立之前,所有银行的平均准备金率是21.1%。根据1913年颁布的最初的《联邦储备法》的规定,准备金率被降到11.6%,到了1917年6月又被进一步降到9.8%。参见Phillips, et al., Banking and the Business Cycle, p. 23n。这也难怪联储能够实现货币供应量从1913年末到1919年末成功翻番。银行活期存款总量从1914年6月的97亿美元上升到1920年1月的191亿美元,同时,纸币和活期存款的总量从115亿美元增长到233亿美元。在这六年期间,非成员银行的存款只增长了1/3,而成员银行的存款却增长了250%,这一事实足见美联储对货币扩张的刺激作用。

相比活期存款,在联邦储备体系建立之初,另一个刺激信用膨胀的手段是首次大幅调低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的准备金率。在国民银行体系的时代,无论是定期存款,还是活期存款,都适用21.1%的平均准备金率。最初的《联邦储备法》把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降低到5%,239在1917年又进一步降低到3%。

如果一项存款是真正的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那么它绝不属于货币供应,也就不需要准备金(假设只有货币债务才需要准备金)。但是任何通过贷款形式创造的定期存款,都很难成为真正的定期存款,而是一种隐性的活期存款。随着美联储大幅调低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有巨大的动力把他们的借款人变成定期存款客户,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信用膨胀。实际上,这就是1913年之后20世纪20年代的真实情况。那些短短30天便到期的定期存款徒有其名,实质上就是活期存款。

联邦储备体系的工作人员也承认,在20世纪20年代:〖=1〗“将资金从活期存款账户转移到储蓄账户已经成为储户的一种趋势。银行不仅允许而且鼓励这种行为,以利用较低的准备金率,扩大信用扩张的基础……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大的中心城市,允许存款人对定期存款开立有限数目的支票,削弱了定期存款账户的储蓄特性。”引自M. Friedman and A. Schwartz,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Princeton N.J.: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63), pp. 276—77。可以参见Phillips, et al.,Banking and the Business Cycle, pp. 29, 95—101。〖=2〗自从联邦储备体系建立以来,定期存款增长比活期存款快得多。从1914年6月到1920年的1月,这期间的活期存款从97亿美元增长到191亿美元,增长了96.9%,而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从46亿美元增长到104亿美元,增长了126.1%。在1920—1921年的经济衰退后,20世纪20年代迎来经济繁荣期,这期间活期存款总量从1921年7月的167亿美元,经过8年的时间,于1929年7月增长到228亿美元,增长了36.5%。240而同期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从112亿美元增长到197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75.9%。定期存款增长带来的信用扩张效应大大刺激了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大繁荣。

菲利普斯、麦克马纳斯和纳尔逊进一步指出,截至目前,定期存款扩张程度最大的是中心储备城市(纽约和芝加哥),美联储在这些城市可以进行所有类型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心储备城市的定期存款从1921年12月到1929年12月增长了232%;而同时期,储备城市的定期存款增长132%,地方银行的定期存款增长77%。另外,定期存款的增长大多发生在以下三年:1922年、1925年和1927年,正好是美联储进行大规模公开市场购买、创造新的银行准备金的年份。显然,这些事实说明,20世纪20年代的定期存款并不是真正的储蓄,仅仅是商业银行用以在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新增准备金基础上进行扩张的一种简便工具。

菲利普斯、麦克马纳斯和纳尔逊对这个过程作了以下描述:〖=1〗这个过程是按照如下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发展的:美联储公开市场购买导致了成员银行准备金余额的增加,这又鼓励成员银行增加投资,因而创造的信用主要是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在。美联储把信用注入到货币市场,诱使新增准备金流向投资……这为银行体系创造了更多存款,它们无须用于支付日常交易,所以这些新增存款一般被转为可以产生利息的定期存款。参见Phillips, et al., Banking and the Business Cycle, p. 99. 关于20世纪20年代的定期存款,还可参阅Murray N. Rothbard, 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 3rd;ed. (Sheed and Ward, 1974), pp. 92—94; Benjamin M. Anderson, Economics and the Public Welfare: 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914—46, 2nd ed. (Indianapolis: Liberty Press, 1979), pp. 140—42。〖=2〗241实际上,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乔治·哈里森(George L. Harrison)曾指出,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并无实质区别,他还在1931年证明了,任何遭受挤兑的银行都有义务随时满足客户活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提取要求。任何银行都不敢执行“30天等待期”制度,因为这很可能导致其立刻被关闭。事实上,1931年至1933年发生的银行挤兑,导致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受损。花旗银行的负责人当时也认为:虽然商业银行有权推迟支付定期存款,但没有一家商业银行能够承受行使这项权力所将付出的代价。引自Rothbard, 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 p. 316n. 还可见Lin Lin, “Are Time Deposits Mone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37): 76—86.,Lin 指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是可以平价进行转换的,也都可以兑换为现金,并且这一事实广为公众认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