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1968年~1987年)(8)

哈克曾是一位各方妥协的纽约交易所总裁职位候选人。至少在一点上,他与纽约交易所的前任总裁们大为不同—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纽约以外。他于1917年出生在密尔沃基(Milwaukee),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职于一个叫罗伯特·A·贝尔德公司(Robert A. Baird & Co.)的中西部经纪公司。20世纪60年代,他在美国证券交易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简称NASD)工作。1961年,该协会重新修改章程,要求协会聘请一位付薪的会长,于是哈克被聘请为协会会长。

与他前任们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哈克是一个自由派的民主主义者,他甚至经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主席曼纽尔·科恩(Manuel Cohen)一起打高尔夫球。在华尔街上,大经纪公司(如美林公司)更愿意接受变革,它们认为哈克一定能够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优秀总裁。但是,小经纪公司对来自柜台市场的威胁越来越警惕,它们认为聘用哈克就如同聘用一位“敌方的将军”。但是,大经纪公司的意见占了上风,哈克拿到了一份为期5年的聘书。那些害怕变革的公司对哈克的惧怕是有道理的,哈克1970年在纽约经济俱乐部(Economic Club of New York)的一次演讲—也是华尔街历史上最重要的政策宣言之一——中证明了这一点。

罗伯特·哈克提出了解决纽约证券交易所困境的方案。“尽管我个人以前强烈支持最低固定佣金制,”他说,“但是我相信,我们行业的领袖们现在应该重新作出判断了……我认为我们的行业应该考虑将浮动佣金制作为最终目标。”

哈克还说:“纽约证券交易所一贯奉行的私人俱乐部作风应该被彻底抛弃。”他这样说,有点像是天主教主教建议教会应该考虑改变一下教士们的单身生活方式。最初,他受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会员们的强烈反对,但是,要求实施这两项改革的呼声也在不断增强。

很快,当1972年哈克离职的时候,他在两年前的演讲被证明是有远见的。在他离开时,交易所最后一点私人俱乐部的印迹也已经消失了。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一个交易所付薪的雇员)和交易所管理委员会(Board of Governors)主席(一个交易所的会员)这两个职位合并成了一个。原先由33个成员(全部都是交易所的会员)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变成了由21个成员(包括总裁在内)组成的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其中10人为证券业的领袖,另外10人是公众代表。为了强调其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性质,新组建的董事会也开始非定期地在纽约以外的地方召开会议①。

自从1941年起,纽约证券交易所就一直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此时,尽管在理论上它仍然为它的会员公司所拥有,但是,事实上,它已经成为整个证券业的中心机构,其角色和美联储在银行业中的角色相当。

专门经纪人的势力被击垮了,在证券交易委员会和机构投资者的领导下,赞同浮动佣金制的势力逐渐壮大,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1975年5月1日,《梧桐树协议》签订183年之后,固定佣金制在华尔街上寿终正寝,几年之后,它也将从伦敦交易所消失。但是,在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的证券交易所中,它仍然继续存在,其中最出名的是东京证券交易所。浮动佣金制降低了证券交易的成本,作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证券交易所,纽约交易所这种大胆变革的先行能力正是它保持并扩大领先优势的强大工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