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观点为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作出了令人激动的解释,而且在道德上令人振奋。任何一个业主一看就能明白,但这一解释显然是错误的。
泡沫破裂前几年的房地产市场膨胀,从历史标准来看还算适度,美国市场就算在高峰期,也是世界上膨胀水平最低的市场之一。美国房价从未像其他许多国家在危机爆发前那样达到极端地步,更不用说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超高水平了,正如第四章提到的,日本东京的一座花园估价甚至比整个加利福尼亚州还高。同时,房价一度飙高的英国,在危机之后,房价也很快回稳,这就暗示推动房价上涨的力量不仅仅是投机潮,背后应该有更为持续的力量。
全球部分地区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和本章讨论的长期经济趋势有关,而且由雷曼兄弟开启的金融混乱一旦得到控制,这些基本因素很快便重新显现出来。以下是传统房地产和信贷统计很少提及的可靠数据。2006年美国房价达到峰值,比2000年年初上涨了67%~92%(取决于所用的指数)。拿美国平均房价指数来看,整个7年繁荣期里房价年增长率大约为10%。在同一时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6%,人均收入增长率为5%。所以在整个泡沫期,房价的年增长率比收入增速高5%。用其他金融泡沫的标准来衡量,这一差距和基本面相比是适度的,而且也没有持续很久。
相对来说持续时间较短的房地产市场繁荣期远未能制造泡沫,它其实可以被视为过去20年萧条后的复苏。如图7–3所示,其中的数据基于全美地产经纪商协会月度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美国最可靠、历史最长的房价指数),从1968年到2009年之间的41年,美国房价基本上相当于人均收入的倍,并无长期趋势的迹象,不管是向上还是向下。
但是,在这41年里,有些大的周期性变动的确存在。第一个就是随着通胀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的房地产价格暴涨。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沃尔克实行货币学派经济思想的阶段,利率奇高,经济又经历了衰退。从1984年开始,复苏的势头又受到了1990年储蓄和贷款危机的阻碍。在此之后,房地产市场冬眠期开始。净效应就是从1981年到1995年的14年间,房价相对收入来说下降了25%。从1995年到2005年的12年间发生的情况恰好相反。2006年,房价飙升,超过前一个峰值,2009年又大幅回落到前一个最低点之下。
国际上的情况也相差无几: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不足为奇。在危机前10年,美国是除德国和日本之外的主要经济体中房价上涨最慢的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年末的报告,2000~2006年英国房价增速比通胀增速要高50%,法国是60%,西班牙是80%,而美国相应的数值仅为35%(见图7–4)。
收入增长、人口分布和土地供应等根本的价值驱动因素证明,美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超出常规。在全球房地产投机高峰期,由美国房价占个人收入比可以看出,美国房屋的基本估价超过其长期均值12%。在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这个估价标准是超出均值40%,而丹麦、荷兰、西班牙和爱尔兰的房价则比正常水平高出60%。
那么,也许美国房产泡沫并不体现在价格上?也许是建筑业轻率的过度扩张才导致了真正的问题,从拉斯韦加斯到迈阿密海滩,空置的住宅小区和公寓比比皆是。新建房屋的增多实际上比其价格的上涨更加极端。虽然仅2005年一年内,建筑投资就占到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不管用历史还是国际标准来衡量,美国建房热潮都再正常不过,不足以成为后来泡沫破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