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本主义的四个时代(1)

现代“资本主义”诞生不过才150年。而构成资本主义的两种人类特性却具有普适性,同时,这两种特性也说明了为什么不能用公正合理的体系取代混乱不公的市场。一种基本特性是人类的竞争精神(野心),另一种就是人类的肉欲和对物质世界的控制欲(说难听点就是贪得无厌)。但资本主义并不仅仅具有这些特性。马克斯·韦伯在他的经典著作《新教徒伦理学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另外两个特征:一是追求利润和资本积累成为具有道德合法性的动机,而不再是可悲且根深蒂固的人类恶行;二是经济生活的主要组织原则是自愿交换和互助合作,而不是世袭传承和遏制打压。

从韦伯提出的社会历史角度来看,上述观点发源于17世纪末的卡尔文主义。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揭示了一些不为直觉感知的惊人发现,具体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几大特征。斯密注意到,虽然市场经济中有成千上万各自独立的个体进行着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合作,但市场经济本身却是一种自我组织的体系,人们要基本服从和执行市场经济下的简单商业规则,同时还要互相信任。尽管不存在某种超自然力量或神明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但却好像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指引着这个自我组织的体系生产出满足多方需求的产品。而人们只要在这个取得多方共识的社会框架下有序工作,通过追逐个人利益,就能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无须了解或爱慕他人,无须揣测他人的愿望,我们就可以为他人提供服务。正如斯密所说:“我们能吃到晚餐不是因为屠夫、酿酒师或面点师品格高尚,而是因为这一餐和他们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今天,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已被视为常态,但在几十年前,世界上尚有一半人对此一无所知。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时的逸事(很可能是虚构的)。赫鲁晓夫参观时发现,曼哈顿的超市里摆满了新鲜食品,这和莫斯科市场里的空货架有着天壤之别。赫鲁晓夫问东道主副总统尼克松:“谁负责向纽约市供应面包?我想见见这位组织天才。”英国经济学家保罗·西布莱特(Paul Seabright)创作的《陌生人群》(The Company of Strangers)一书十分精妙地介绍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经济合作的根源,在描绘市场创造的奇迹时,西布莱特饶有趣味地写道:

今天上午我外出买了一件衬衫。衬衫很平常,可能有两千万人和我买的是同一款。但不平常的是,和这两千万人一样,买衣服前我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虽然以现代科技的标准来看,我买的衬衫不过是一件非常简单的物品,但它却代表了国际合作的胜利。做衬衫的棉花在印度种植,棉花种子产自美国,染料至少来自其他六个国家……剪裁机器是德国产的,衬衫是在马来西亚加工的。衬衫的生产和运输需要提前进行长时间的规划。没人知道我今天要买这款衬衫……如果有人专职负责全球衬衫供货,那他们面对的挑战无异于打一场硬仗。想象一下,新任美国总统颤抖着读完“全球衬衫需求量”报告后,立刻成立总统工作小组……教皇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满足全球的衬衫需求。

人们自发外出,去购买食品、服装、家具和其他各种有用的物品……有人会预测人们的行动,十分体贴地为他们准备好所需的商品,对于发达国家的公民来说,这完全合情合理。而对我们的祖先而言,这样的未来纯属天方夜谭,我们的祖先要在广袤的平原上搜寻猎物,或者在变化无常的气候环境里开垦土地、种植庄稼。祖先们会认为,实现这种未来却不依靠神明之力实在无法想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