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5日有媒体报道,未来5年,中国政府将出资10万亿元人民币或万亿美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一位参与“十二五”规划起草工作的人士透露,该规划大约要到2011年“两会”之前正式定稿公布。市场传言的10万亿元投资规模还不明确是否最终会写入产业发展规划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将不再是简单的政府投资支持,而是包含一揽子政策框架。
“这个匡算类似于政府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4万亿计划’。”这位参与规划起草工作的人士解释道。
所谓4万亿计划,真正由中央政府投资的规模和比例,只有万亿元,不足30%,其余都来自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包括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此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匡算,也是按照“中央政府投资规模会有多少,带动多少社会资金”这种模式作一个匡算。
实际上,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目前牵头制定规划的发改委已经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目标:第一阶段,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第二阶段,到2020年,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第三阶段,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对于支持的具体方式,会是一种政策和资金投资方式组合,而不是简单的政府资金投资。
一是由发改委主管的一个支持基金。如果企业在科技上有突破,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那么企业可以提出申请,国家进行投资。这笔基金的规模会放大。
二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一个企业技术改造基金。如果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增加或改造设备,可以申请此项基金,支持技术改造。这种基金的规模也会扩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由发改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委参与其中。其中,科技部主要负责对重大技术、关键设备研发的支持,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示范领域的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则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制造、应用、技术标准等领域。财政部主要涉及具体的资金支持、补贴领域,比如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金太阳示范工程”的支持等。商务部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引资,以及推动中国相关产业产品的出口、推广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则参与一些领域的调研。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支持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税收支持政策。比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在享受“三免三减半”政策(符合条件企业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税)之后,有望继续减征企业所得税。目前中国普通企业所得税率是25%,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是15%,继续减半之后,有望享受的低税率。此外,税收政策还包括研发费用的倍所得税抵扣,即如果企业投入研发费用1 000万元,所得税抵扣或少缴纳1 500万元。
第二,消费端补贴。包括新能源企业消费的客户端补贴、太阳能发电使用方的客户端补贴,以及企业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品,对应的增值税部分抵扣等。
第三,政府采购类支持政策。比如今后政府对公共企业、路灯等类似产品的采购,优先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产品。
第四,国家对企业研发的支持。过去中国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都设立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今后有望在企业设立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也会有一些大型科研项目在这里进行,有相关的配套资金支持。
第五,吸引人才政策。比如目前组织实施的“千人计划”等,吸引人才的主体可以是企业,由政府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
在中央和地方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警惕一哄而上、过度投资。例如,在太阳能、风能设备领域,主要是风电设备、多晶硅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发改委已经就潜在过剩问题提出了警告。
从各地方政府陆续发布的“十二五”规划来看,几乎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计划,江西、四川等中西部省区也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此外,大型商业银行也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门的研究跟踪小组,在产业转型的同时,进行自身信贷投放转型,这也加大了该领域的资金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