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性迷思(2)

在担忧中国未来发展的言论里,美国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2006年撰写的《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的文章中的观点可以说极具代表性且中肯。他语出惊人:“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就像当年英国和美国一样。中国只有在经历过经济萧条后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路向前的。19世纪的美国经历了15次经济危机和一次内战,1907年美国经济几乎瘫痪,但现在美国还是最强大的。日本是另一个成功的例子,但也没办法避免成长中的倒退。1966年,日本金融体系崩溃,但没有阻止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其论著《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不无担忧地指出,在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经历过一次毁灭性崩溃之后,中国是不是下一个即将崩塌的神话?

中国在投资、出口和消费方面都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面对更高的薪水要求、更高的技术要求、更多的贸易壁垒、更多的汇率问题、更高的能源消耗、更大的贫富差距、更高的房价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如何实现?联系到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能否延续过去30多年来创造的经济奇迹?对这个问题,中国多次表示了信心。央行于2008年末短期内数度降息、国务院暂免利息税政策出台、4万亿人民币对扩大内需及振兴工业的拉动计划、九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无一不显示出中国对捍卫和延续这一奇迹的强大决心。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末中国不失时机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变,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怎样理解?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趋势又如何?中央作出这个判断固然有鼓舞信心的意味在里边,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判断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并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的事实。那么,什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呢?只有先弄明白这个问题,才能说清楚是变了还是没变。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第一,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来看,中国目前还处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这意味着中国还有巨大的“追赶”空间。

第二,尽管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漫长的“填空”阶段。填什么空?城市化、工业化乃至新农村建设进程方兴未艾,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需要建设的空间还很大。

第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期望与需求在提升。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经济发展既是强大的压力,也是强大的动力。

结论是:只要中国经济“追赶”的态势没有改变,“填空”的空间没有改变,“需求”的刚性没有改变,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也就不会从根本上改变。

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不能仅仅依据几个数据,短期的经济指数下行也无法说明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趋势。那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主线又是什么,动力来自哪里?从一般的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是结构转型,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动力仍然非常强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