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是一条出路。事实上,像轴承这样的普通产品,实现自动化可能是唯一的出路。然而,一旦你踏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而是要马不停蹄地走到底。韩国企业员工的工资已经很低了,因此,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没有比裁减员工更好的降低成本的办法了。中国大陆的工资水平仅是那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1/5,但在产品质量上却并不落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尤其是在像纺织品、鞋类和表带这样的轻工业领域。尽管那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来说是升值的,但由于各国之间工资水平的差异仍然很大,所以需要全面削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人工含量。
日本企业摆脱夹缝状态的第二种方法,是像德国企业一样去开拓高端市场。从理论上说,这可能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但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方法对于日本这样的国家是很难的,他们的企业文化不允许这样做。举个例子,让我们看看在精密电子产品CD播放机上都发生了什么。当CD播放机刚上市时,需求量很大,每个人都想买。这是一个推出高端“梅赛德斯”CD播放机的好机会。那日本人又做了什么呢?日本的企业文化和天性占了优势,结果价格被减到只有欧美产品价格的1/5。飞利浦一直想让价格和利润不断上涨和增加,但日本人却想压低价格、减少利润。西方国家的企业都想着赚钱,但日本人本能地要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市场份额。
日本人青睐这种方法的原因很明显。过去他们一直使用低成本手段获利不少。现在韩国也在使用同样的方法。他们深谙这样的游戏规则。然而,现在已经有了一种新的规则,日本企业已经有了新的市场地位,若还想用低成本手段在高端产品市场上进行竞争,是行不通的。
日本企业发生这种自灭威风的现象,还有另一个原因。正如索尼公司真正担心的是松下电器,而不是飞利浦,松下电器担心的是三洋公司。日本公司这种激烈的内部竞争,使得它们只要有可能,就会采取降价策略,这也是日本企业不容易走上德国企业高端发展路线的原因。为了降价竞争,日本企业不得不自毁前途。如果它们要走新的路线,则意味着要违背日本人的这种本能,走出国内竞争的怪圈。
虽然走这条路线非常艰苦,但有一些公司正在成功地走着。比如,精工社在与卡西欧及以香港为基地的手表制造商等这样的公司的混战中,已经完全抛弃低价销售的策略,并致力于在高端技术市场重新获得利润。还有像汽车行业的本田、丰田和尼桑这样的公司,正在研发更高价位的轿车,同时在美国市场开创第二营销渠道,来直接挑战高价位的德国汽车。还有一些公司,如录音机市场上的中道,一直采用高价位策略,从来不减价。索尼一直想把音频和视频软件市场分散开,就为了从更广泛的市场上赢得更多的利润,也为了避免直接和日本其他音频和视频企业竞争。然而,这样的公司毕竟是少数,因为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当日本企业面对不得不降价的局面时,它们还是会采用这种策略来竞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