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机遇

我们往往缺少的并不是机遇,而是发现机遇的眼光。

一个孤独的年轻人牵着马,肩上挎着来复枪,带着随身的背包与毛毯,跨过俄亥俄州的边界,顺着宾夕法尼亚州崎岖的山路往南走。这个青年就是后来成为世界石油大王的洛克菲勒,他这次只身一人前往宾州的石油产地考察石油的生产情况和销售行情。这时,宾州的石油刚开采出一年多,当时石油的用途还不像现在这样广泛,只把它当做照明用油和工业润滑油。但敏感的洛克菲勒凭直觉意识到,石油这个新玩意儿将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前途,他决定投入到这个新兴的产业中去。洛克菲勒成为全球石油大王后,许多人都认为是他的运气好,机遇佳——卖食品,食品赚钱;搞石油,石油发财。但如果你了解了洛克菲勒的创业经历之后,相信你就会领悟到,洛克菲勒靠的不是运气,不是机遇,而是自己独特的眼光。石油不是洛克菲勒发现的,也不是他开采的。在许多人忙于开采和生产石油的时候,他却在卖当时更需要的食品;南北战争后石油价格暴跌,在许多人对石油失去信心而离开石油行业的时候,他却全力投入,终成大业。很显然,他没有特别的机遇,更没有特别的运气。但他有发现机遇的眼光,有把握机遇的能力。

其实,机遇在大多数时候是同时降临在许多人身上的,问题是有的人能够发现,有的人却视而不见,以致与机遇擦肩而过。

某省一家橡胶厂接洽了一宗外贸生意:巴基斯坦某公司想加工一种异型轮胎,但数量只有5套,出价比普通轮胎高一倍。巴基斯坦厂商还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如果这5套轮胎质量合格,他们可能要大量定做。

但是,这家橡胶厂一算账,发现做这样的轮胎难度很大,必须为这5套轮胎特制模具,投资至少得10万元。这样一来,这笔生意就要赔5万元。所以,他们没有与巴基斯坦签订协议。另一家中国企业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与巴基斯坦客户签订了供货协议。客户不太放心,一再叮嘱说:“一定要按期交货。”该厂经理回答:“没问题。”想起第一家中国厂家的情况,巴基斯坦客户不禁问道:“你们不怕亏损?”该经理说:“不怕。”协议签订后,这家橡胶厂如期向巴基斯坦客户交出了5套质量合格的轮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顺理成章——巴基斯坦客户立刻与这家工厂签订了8万套轮胎的订货协议,不久又签订了10万套轮胎的订货协议。你说,第一个厂家的机遇不好吗?当然很好。但他们却白白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机遇,这能怪谁呢?当然只能怪自己没有发现机遇的眼光罢了。

许多人总是长吁短叹,认为自己缺乏成就大事业的机遇。其实,我们不妨对比一下那些成功者,就可以发现,我们缺少的并不是机遇,而是发现机遇的那种眼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机遇是针对全中国所有人的,为什么有的人靠此发了财,有的人却仍然一贫如洗呢?个体经营是人人可为的,为什么有的人摆个地摊便赚了大钱,你却只满足于按月领工资呢?

1987年5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信用社”的基础上改造成股份银行的深圳发展银行,以自由认股的方式,首次向社会发售人民币普通股79.5万股。人们对此是什么反应呢?按香港《信报》的说法,是“极为麻木”“观望者居多,投入者寥寥”。许多人抱着怀疑、观望的态度,发行部门甚至把股票送上门也没有人认购。在这次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致富机遇面前,绝大多数人反应迟钝,白白失去了难以再现的机会。只有极少数有胆识、有远见的人,能在这次机遇里迅速完成了资本裂变而成为现代富豪。据说,1987年购买发展银行股票最多的是一位貌不惊人的老者,他漫不经心地一举认购了8万元证券公司推销不出去的股票。到1990年5月,有人给这位老者算了一下,只要这位老者未抛出股票,加上数次分息和优先认股,便可不费举手之劳身价倍增,起码市值人民币300万元以上……然而,过了没有多久,有人再次给这位老者算账时发现,他手中股票的实际市价已超过600万元。

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略特曾说过:“生命巨流中的黄金时刻稍纵即逝,除了砂石之外,我们别无所见。天使前来探访,我们却当面不识,失之交臂。”美国人也有一句俗语:“走上失败之路的,往往是错失了机会的人。”机遇降临时,它的身上并没有贴着机遇的标签。相反,它还常常乔装打扮,扮成不幸、挫折和困难的模样。目光短浅的人看不到,反应迟钝的人抓不住。只有少数眼光独特的人才有可能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因此,你要想获得成就事业的机遇,首先就得练出一双善于发现机遇和辨别机遇的眼睛。

读书导航